源远流长中兴村(作者:胡惠有)

源远流长中兴村(作者:胡惠有)

中兴村位于洋河镇南部,东邻富强村、西邻仓王村。村域10.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103亩,水域面积约410亩,全村1154户,人口5820人。

中兴村是个年轻的行政村,2001年由解放、周石两村合并而成。

“中兴”一词,通常的解释是“中途振兴、转衰。”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大雅·烝民序》言:“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中兴村这个名称,寄托了全村干群的美好愿景。解放、周石两村合并时,双方都想延用自己的村名,这是区域调整合并时常见的现象。洋河镇领导以“中兴”命名,寓意“中途复兴”,获得全体村民的赞同。

中兴村虽然年经,但境内的自然村却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原周石村周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近2000年。清乾隆三年版《桃源县志》卷一记载:“治西白洋河南,见古迹打鼓墩 , 去治西六十里。相传石崇镇下邳时,垦田力农,击鼓会食之所。因名。旁有拖犁沟。

清乾隆版《桃源县志》

周庄的打鼓墩,是1700多年前晋代石崇镇下邳时屯田时所留下的历史遗存。据当地村民介绍,听他们父辈说,早年到了阴雨天,打鼓墩下还会发出阵阵战鼓声。

其实,打鼓墩的历史比石崇屯田还要早很多年。据淮安市博物馆资料记载:“打鼓墩呈椭圆形,南北约长35米、东西宽25米,现高2米以上。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石崇当年在这座土墩上击鼓聚食才称之为打鼓墩。

原泗阳县有许多这样被称为“墩”的地形地貌,如青墩、宗墩等。“墩”是平原上隆起的土丘,它们或是帝王陵寝,或是先古遗物留存。打鼓墩就是一座陵墓,是魏晋古墓——樊氏墓

1976年6月,淮安地区博物馆和泗阳县图书馆合作,在打鼓墩下挖掘清理了一座魏晋时期樊氏墓。墓中有50幅画像石,其中36幅祥瑞画,14幅人物画像。这些画像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在都完好地保存在淮安市博物馆里。

淮安博物馆藏《打鼓墩樊氏墓画像石》

原解放村历史也很久远。这里有一条泥土大路,它从洋河米市街南头往东拐二百米向南,途经今沙圩烈士陵园,纵贯屠园、曹庙、界集、太平等几个洪泽湖沿岸乡镇。这条路从明清时期起就是桃源县陆城乡南北交通要道,商旅行人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在白洋河镇南十里左右有个村庄,当年庄上一户曾姓人家在路边搭个茅棚卖茶,过路茶客多在此饮茶歇脚,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里称为“曾庄”。后来曾庄也就成了这个自然村的村名。

民国时期,曾庄西面有几户人家是种地的雇农,他们耕种的是洋河米市街戴姓庄园的土地,人称这里为“小戴庄”。解放后,雇农“翻身解放”成了土地的主人,给小戴庄改了个响亮的名子“解放庄”。因其响亮,后来曾庄附近的几个自然村组建高级社时,也取名“解放社”。从此,“解放”取代了“曾庄”,成了村级行政组织的名称。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不断推进行政村合并,中兴村由此诞生。由前世的解放村到今生的中兴村,其沿革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先解放后中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不久的将来,中兴村一定会强起来。

中兴村的19个村民小组都脱胎于原来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的名称,颇有淮北地方特色,多以当初聚族而居的姓氏命名,如周庄、石庄、裴庄、丁庄、仓庙、东沈等。由于战乱和洪水,原本泗水河畔的富庶乡村到了元朝末年变得人烟凋零。现在的居民多是明清时期迁入的移民,其中有明朝初年“洪武赶散”时迁来的江南富户,也有中原地区南迁的名门后裔。

周庄的周氏始祖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是千古名篇《爱莲说》的作者。《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被选编入人教版教材中。周敦颐后裔为纪念先人,将堂号取为“爱莲堂”。据《周氏族谱》记载,爱莲堂周氏一支在是明初“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到泗阳,落户周庄。

源远流长中兴村(作者:胡惠有)
房氏家族是中兴村的第一大姓,房氏传承单纯,有“天下无二房”之说。大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唐代房氏“五代三宰相”奠定了房氏“向为望族”的历史地位。

中兴村房氏和泗阳县临河房氏是同一支系,于明朝中叶“自山东来桃”,称“桃源房家湖房”,其祖墓位于泗阳城厢锅底湖南岸,于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并立永久保护碑。族人房震亨是清代著名诗人,著有《苏翁存稿》行世,其中《田家竹枝辞》,具有民歌风味,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 涉笔成趣,写得通俗易懂, 颇有特色。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农村大忙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仿佛一幅幅清代民俗风情画卷,读后让人回味无穷。现录其中两首,以飨读者。

房氏家族继往开来,人丁兴旺,诗书传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初,房氏子弟就有多人考入高校。现在,1500多族人中有3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在洋河、屠园中小学教学岗位的就有房立超、房卫东、房学敏、房立辉、房华为、房久波、房向阳、房耀军、房冉、房艳芹、房云、房芳等十多位,为乡里所称道。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属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属泗阳县屠园区张稿乡管辖。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保卫胜利果实,泗阳县曾掀起参军热潮,年仅17岁的房修雨参加了新四军。房修雨随华野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随叶飞将军解放福建,转业后在三明市五交化公司任仓储科长。1962年,他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申请回乡务农,他说:“和我一起参军的屠园区几十名战友,只有我和西俞的赵如斌回来了,想起为国家牺牲的战友,我有什么理由不替国家分忧。”他把珍藏的“淮海战役纪念章”给了儿子,作为传家宝。

源远流长中兴村(作者:胡惠有)
和行政村历史一样,原解放村的小学校也历经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初,沿续抗战时期的行政体制,张稿乡辖张稿、解放、周石三个行政村。政府在创办张稿小学时,校址选地理位置居中的解放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各村(当时称大队)都办了小学,原张稿小学更名为解放小学,并在小学基础上兴办初中教育,就像一个人头上戴了个帽子。当时人们把这些设有初中班的小学称为“帽中”。再后来,随着生源增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初中班与小学部脱钩,由解放和周边张稿、沙圩、周石几个村联合办学,简称“解放联中”。

从张稿小学到解放小学,再到后来的解放联中,解放的学校可谓名师荟萃,声名远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小学还是初中,都一度与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比肩。有一年,解放联中因为中考成绩突出,在全县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大会上受表彰并代表受表彰单位发言,成为一时佳话。在洋河的知名人士中,王俊才、陈溪清、陆效渔、李耀先、谢庆云、谢友祥、房久恒、陈兵等,都曾在解放学校任教过。

源远流长中兴村(作者:胡惠有)

中兴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学子多报考师范学校,现仍在教育系统教书育人的教师有数十位,除房姓教师外,还有周兴、周远、周冲、沈爱兵、沈正录、沈三兵(音)、丁前松等教育工作者,其他在外地学校任教的教师更多,中兴村是洋河的又一个“教师之村”。

改革开放以后,中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有的走出村庄在外地务工、经商,有的立足乡土从事种植、养殖工作。

洋河新区成立后,积极推进农村“草改瓦”工程、改水工程和改厕工程,村貌、民风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20年,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支两委围绕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积极开展活动,努力提升党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