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兴村位于洋河镇南部,东邻富强村、西邻仓王村。村域10.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6103亩,水域面积约410亩,全村1154户,人口5820人。
“中兴”一词,通常的解释是“中途振兴、转衰。”它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大雅·烝民序》言:“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中兴村这个名称,寄托了全村干群的美好愿景。解放、周石两村合并时,双方都想延用自己的村名,这是区域调整合并时常见的现象。洋河镇领导以“中兴”命名,寓意“中途复兴”,获得全体村民的赞同。
原周石村周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近2000年。清乾隆三年版《桃源县志》卷一记载:“治西白洋河南,见古迹打鼓墩 , 去治西六十里。相传石崇镇下邳时,垦田力农,击鼓会食之所。因名。旁有拖犁沟。”
其实,打鼓墩的历史比石崇屯田还要早很多年。据淮安市博物馆资料记载:“打鼓墩呈椭圆形,南北约长35米、东西宽25米,现高2米以上。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石崇当年在这座土墩上击鼓聚食才称之为打鼓墩。
原泗阳县有许多这样被称为“墩”的地形地貌,如青墩、宗墩等。“墩”是平原上隆起的土丘,它们或是帝王陵寝,或是先古遗物留存。打鼓墩就是一座陵墓,是魏晋古墓——樊氏墓。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不断推进行政村合并,中兴村由此诞生。由前世的解放村到今生的中兴村,其沿革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先解放后中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不久的将来,中兴村一定会强起来。
中兴村的19个村民小组都脱胎于原来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的名称,颇有淮北地方特色,多以当初聚族而居的姓氏命名,如周庄、石庄、裴庄、丁庄、仓庙、东沈等。由于战乱和洪水,原本泗水河畔的富庶乡村到了元朝末年变得人烟凋零。现在的居民多是明清时期迁入的移民,其中有明朝初年“洪武赶散”时迁来的江南富户,也有中原地区南迁的名门后裔。
周庄的周氏始祖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是千古名篇《爱莲说》的作者。《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不屈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被选编入人教版教材中。周敦颐后裔为纪念先人,将堂号取为“爱莲堂”。据《周氏族谱》记载,爱莲堂周氏一支在是明初“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到泗阳,落户周庄。

房氏家族继往开来,人丁兴旺,诗书传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恢复高考之初,房氏子弟就有多人考入高校。现在,1500多族人中有3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在洋河、屠园中小学教学岗位的就有房立超、房卫东、房学敏、房立辉、房华为、房久波、房向阳、房耀军、房冉、房艳芹、房云、房芳等十多位,为乡里所称道。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属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属泗阳县屠园区张稿乡管辖。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保卫胜利果实,泗阳县曾掀起参军热潮,年仅17岁的房修雨参加了新四军。房修雨随华野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后随叶飞将军解放福建,转业后在三明市五交化公司任仓储科长。1962年,他在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申请回乡务农,他说:“和我一起参军的屠园区几十名战友,只有我和西俞的赵如斌回来了,想起为国家牺牲的战友,我有什么理由不替国家分忧。”他把珍藏的“淮海战役纪念章”给了儿子,作为传家宝。

中兴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学子多报考师范学校,现仍在教育系统教书育人的教师有数十位,除房姓教师外,还有周兴、周远、周冲、沈爱兵、沈正录、沈三兵(音)、丁前松等教育工作者,其他在外地学校任教的教师更多,中兴村是洋河的又一个“教师之村”。
改革开放以后,中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有的走出村庄在外地务工、经商,有的立足乡土从事种植、养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