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与“杏坛”,一样吗?(作者:马其亚)

“杏林”与“杏坛”,一样吗?(作者:马其亚)

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微信群很多朋友互发微信祝贺节日。有人把老师比作杏坛,也有人把老师说成杏林。很多城市有“杏林苑”和“杏坛苑”小区。杏坛、杏林都与杏或杏树有关,虽然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大相径庭,这是两个不同的职业。
杏坛指的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在古代,老师被称为师傅、夫子、教书先生、讲郎等等。“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即《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意思是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宋代,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增修祖庙,“以讲堂旧基甃石为坛,环植以杏,取杏坛之名名之”。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如今,“杏坛”一词已成为老师或者教育工作者的美称,常会说“坚守杏坛”。如“三尺杏坛写春秋,一枝粉笔画古今。”意思就是在讲台上度过光阴,传授人类历史和自然知识。

“杏林”与“杏坛”,一样吗?(作者:马其亚)

“杏林”原是中医学界的代称,也是常用的一个词汇,典出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据晋代葛洪《神仙传》和陈寿《三国志》记载,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人,医术高超,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被誉为“建安三神医”,世人皆曰其有起死回生之术。南北朝时裴松在《三国志注》讲述得更为详细,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文中的“燮”为七郡总督的绥南中郎将士燮。按当时官吏设置制度,绥南中郎将应有医官服侍。连专职医官都无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请董奉施治,可见董奉的医术高超。交州刺史士燮的恶疾昏死已三日之久,董奉用自制药丸一粒塞入刺史口中并灌入少许清水,捧其头摇之。一顿饭的工夫,昏死了几日的刺史居然“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真乃妙手回春。
董奉的传奇和高尚并非仅仅是医术高明,他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是,病人在被治愈之后,重症患者必须在他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栽种一棵。这样一来,十年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居然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

“杏林”与“杏坛”,一样吗?(作者:马其亚)

董奉每年将成熟的杏果卖出换成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成为中医学界的专用名词,再往后渐渐扩展为医护人员的代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护工作者。
由此可见,杏坛和杏林,分别指的是教育和医护这两个深受人们尊敬的职业。

(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0-09-16 00:32

    马老师大作让人大长知识。真不愧杏坛师长!大赞!

  • 桃李不言
    桃李不言 2020-09-15 09:30

    老班长学识渊博,读此文长知识!

  • 王占娥
    王占娥 2020-09-11 04:49

    老班长的此文,让我受益匪浅。。。

  • 黄海水珠
    黄海水珠 2020-09-10 20:09

    老班长,治学严谨,看了此文,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