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王庄——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高桂珍(作者 :王以太)

凤鸣王庄——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高桂珍(作者 :王以太)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特别是作为一个农村普通妇女,能先后在几处几任生产队长、妇联主任、柳编厂长等基层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连续不断地做出优異成绩的却是凤毛麟角,但高桂珍就是一个。 
也许有人说,不就是生产队长吗?比比皆是,甚至连芝麻官都算不上!但她就 在这比芝麻官还小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先后推选为石桥乡人大代表、邳县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须知她那一届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只推选2人,苏北苏南各1名,她是苏北的惟一代表,成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当时正是电影《李双双》热播的时候,被人民日报记者誉为王庄村的高双双,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及省、市、县地方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过,一时成为名人,成为邳州的骄傲,成为王庄村的金凤凰。
许多人都知道邳州八义集镇王庄村是个革命的红色村庄,在大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藏龙卧虎,走出了一大批革命健儿,也涌现出不少红装巾帼女杰如陈九芝、刘振侠等,而在和平时期生乡建设中的突出劳模代表,就是人称高”双双”的高桂珍同志了。
高桂珍的娘家是八义集镇山前村,如果不是因结婚来到王庄,也许她会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随娘家哥嫂到东北关外打拼,成为了某市交通无轨电车驾驶员,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驾驶合格证至今保存完好。结婚来到王庄后,由于丈夫不愿外出,遂留在家乡农村。人算不如天算,线酷的三年自然災害,再次改变了人生的轨迹,丈夫因谋生河南,不幸埋骨異乡,从此高桂珍怀抱11个月大的儿子忠平过起了孤儿寡母的日子。
“寡妇门前事非多”,年轻的高桂珍不信这个邪,她守节尽孝,侍奉婆母、养育孤儿,硬是撑起了三代单传的穷家,湖里一把,地里一把,成了名符其实的女强人。有人误以为一个女流之辈好欺负,试图在她面前呈强,却被她杀得个落花流水。一次家里盖屋,有人想找事,口出狂言,恣意妄为。但她从容不迫,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有理有节地挽回了局面,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凤鸣王庄——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高桂珍(作者 :王以太)
这一战,既保住了自家的权利,也显露了地的精明强干和不凡的定力、能力,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在当时王庄村老五队无人愿当队长的情况下,在群众的举荐下,高桂珍无所畏惧地担当起队长大任。自此以后,她在家无顶梁柱的窘境里,不仅要招顾好一家老小,还要和男人一样管理好一个生产队。老五队是个大队,人众地多活杂,很难管理,但她约法三章,说到做到,一视同仁,不分远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自已做不到的决不让社员去做。一年下来,粮食增产了,二年时间,队里的面貎大变,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关心集体的思想增强了,后进队一跃变成先进生产队,受到大队、公社的表扬,她也成为了先进人物。
鞭打快牛,几年下来,大队、公社党委一看她是个人物,要给她加担子,于是她又扛起了大队妇联主任的重任。这工作的难度更大,别的不说,一个计划生育就让人惊心动魄了。谁都知道这是个困难大、得罪人、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使,而且还有个没有退步的硬指标。为此她跑遍了王庄村里的两个自然村庄,近3000村民家庭情况都尽在她的掌握之中,谁家几口人,几个孩子,是男是女,她都了如指掌,公社、县里每次来检查计划生育,她都如数家珍、头头是道地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她配合计划生育专职,把全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出生率、上环率样样达标,做到: 不漏、不枉、不纵、不错,成了全公社、全县的先进。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由于高桂珍年轻守寡,只有一个儿子,娘家亲人疼在心里,为了给她解闷,偷悦心情,在南京给她抱养了一个刚出生的女婴,起名毛娃。她的亲生父母生有5个闺女,她是最小的老五。高桂珍抱孩子回家后,由于队里工作忙,婴儿多由其婆婆照看,当时生活困难,更没有奶粉之说,全靠设法弄点大米磨成米粉,再调成糊糊,用汤匙一口口喂,大人再嚼点煎饼口对口送进婴孩嘴里,数年如一日,毛娃总算长大了,接着上小学、上中学,后与本村马全信的儿子马修勇结了婚,生有二子。现在两个孩子分别在南京某医院和公安部门工作,这是后话。
再说高桂珍做大队妇联主任时,有人给她提意见,说计划生育是国策,一对夫妻一个娃,你为什么还要抱养人家的孩子呢?这能附合政策吗?看来貌似有理,其实抱养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不属违反计划生育,可以不于理采。但高桂珍却不这么看: 群众提意见自有他的道理,打铁还要自身硬,决不能因这点事叫群众说三道四,这对工作不利!正好这时远在南京的毛娃的亲大姐打听到毛娃的下落,意欲将这个送人多年的五妹要回去。中间人传来话后,争求高桂珍的意见,高桂珍考虑再三,按理说不给也行,也说得过去,全家也都是这个意见,唯独高桂珍不同意,最后决定还是送给亲生父母,一是圆了亲生父母一家团圆的梦想,而且也不会再有人说她违反计划生育的国策了,岂不一举两得!于是毛娃夫妇俩最后回到了南京,了却了亲生父母一家的心愿,当然她也没忘记远在邳州的养母和大她7岁的哥哥,两家常有来往,两个家庭变为一个家庭,成了一段人生历史的佳话,至今仍被村人称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分工不是绝对的,只要上面有任务,都要当作中心搞,上世纪70、80年代,农村大搞副业生产,做豆腐、生豆芽、开作坊、卖服装,五花八门,热火朝天,私人搞,集体也开始谋划起来,为的是搞活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王庄大队能干什么呢?思来想去,搞柳编!利用农村田头地边,广植条型柳树墩,一个树墩发出无数明条来,细长柔软,是编织的好材料;此时县外贸局也大加宣传,广开贸易,号召人们搞各种加工生产,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还能给国家创外汇呢!又不要多大成本,利国利民利集体,这等好事何乐不为?
凤鸣王庄——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高桂珍(作者 :王以太)
王庄大队闻风而动,挑选得力干部,抓住这个重点项目,决定大干一场,高桂珍脱颖而出,出任柳编厂厂长。新官上任三把火: 一是选员工,在全村2000多人口中,精选出20多名精兵强将如吴作云、孙茂玲等,全厂人才济济、好手如云,大都是年轻的姑娘、妇女和青年,她们心灵手巧,容易学会,能出绝活,实践证明也是这样,后来也都有了良好的归宿,吴作云因有文化、表现好,稍后即被选为小学老师,此后又进了城、进了厂;二是培训人材,找来技术人员,教会大家各种编织技术,制条、去皮、拿弯、造型、捆扎等,边教边学,教学相长,相互切磋,大家很快就掌握了柳编的技术要领;三是跑销售,她经常公社找、县里跑,找外贸、找销路,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趟出了一条内销和外贸的双路子,所有产品,销到了全国各地,有的进了外贸市场。听说能挣外国人的钱,这是何等荣耀!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高桂珍成了名符其实的领路人,她的三把火烧得适时得当、烧得轰轰烈烈,烧得王庄名声在外,四邻八乡谁不知道王庄柳编厂厉害,就像八年抗战时,王庄人民抗击日本鬼子,痛打汉奸维持会一样的声高名扬,参观者络绎不绝。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走进柳编厂看看吧。在不大的几间土屋里,坐满了手握绝活的本村姑娘、妇女、青年,他们大都各自为战或二人一组、或三人合作,聚精会神面前的柳编作品,两眼仔细观察,双手左右开弓,十指上下翻飞,或插、或撬、或绕、或扎,凭着心中的蓝图,编织自已的梦想,把备作实用的筐、篮、盆、罐等物,稍作夸张变型,或边角点缀,便装饰成憨态可掬的”鸡”、“鸭”、“猪”、”狗”等形状的器物,加上高提梁、或短墩腿,让人看的可爱、拿的轻巧、用的实在,大受顾客欢迎,从而销路大开,编多少,卖多少,供不应求。自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巩固了集体经济、增添了就业岗位,受到干群的欢迎,所有这一切高桂珍厂长功不可没。
由于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当年被推选为石桥公社人大代表,继尔又被推选为邳县人大代表,为人民代言,为国家献策,成了人们的学习榜样,她也完全投身于王庄大队的工农业生产之中,无暇顾及个人的家庭生活,好在家中有年迈的婆婆维持,儿女也省事用心,在小学、中学阶段,发奋努力,学有所用,成就了各自的事业。由于她大公无私,工作大胆泼辣,对人温暖热情,乐于邦亲助邻,活像电影中人物李双双,因此被戏称为王庄大队的高双双。
古云“忠孝难以两全”,但高桂珍却做到了”两全”。对集体、对国家、对人民忠贞不渝,这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说;就是对家庭责任也从不缺失,决不因工作忙或守寡而不作为,上有婆婆,下有幼儿和待哺的女儿,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家庭和睦、幸福安康,得到了乡邻的称赞,认为这个女人不简单。特别是上文提到的丈夫王以宽因在三年困难时,谋生河南期间不幸客死他乡,20多年后她仍不忘夫妻恩情,想方设法托人将丈夫尸骨找回,成为令人敬佩的新闻人物,提起来哪个不竖起大拇指?!
当时有人怀疑,河南新乡,远隔千里、变化之大,20多年后还能找到埋尸之处吗?她坚信:能!冥冥之中仍有不绝如缕的丝丝牵挂,她请来本家近房王以仁、王进章和亲戚马秀臣,带着煎饼干粮,直奔河南而去,在知情人、当时邦助掩埋的本村人陈耀章的指点下,找到了那块有树的坡地,好在原貌仍存,破土几铣即见到了掩埋时作为”记号”的物件,深信不疑就是他了!三人不敢怠慢,立即清理,将遗骨包好、捆扎成背包,轮流背着坐车往回赶,一路车船风雨,劳顿困乏,终于在一个星月无光的晚上,三人背着冰冷的遗骨孤魂,悄悄夸过房亭河,越过楼台子,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老家屋里。夜深人静,叶落归根,几十年过去,可怜夫妻再见时,已是阴阳两隔了,灯昏烛暗,情何以堪!高桂珍抚骨痛哭、泪如雨下,嘱托的话语犹言在耳,分别的场景历历在目……,但哭成泪人的高桂珍仍不忘工作,第二天,掩埋好丈夫的遗骨,擦干净脸上的淚水,把悲痛藏在心里,又强打情神,走进了她的念兹在兹的柳编厂。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活的细化,为了加强领导,提高生产力,王庄大队由7个生产队小型化扩编成11个生产队,生产队长一时难有合适人选。这时大队、公社为打开局面,又想到了高桂珍,上级认为,经过几年努力,柳编厂已走上正轨,业务也基本熟悉了,好钢用在刀刃上,遂决定让高桂珍出任第9生产队队长,柳编厂则由年轻人王德华接任。
这对高桂珍又是个挑战,柳编厂经多年打拼,已成规模,轻车熟路了,再去当新成立的生产队长,一切要从头开始,吃苦费力自不必说,年纪毕竟也大了,还要做出更多的付出,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这个账谁都会算的。高桂珍算的结果是:去!服从组织分配,不讲任何价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走马上任,带领9队耕云播雨,再去开辞一片新天地。
凤鸣王庄——记全国三.八红旗手高桂珍(作者 :王以太)
说来也神了,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新气象,哪里就能打开新局面,当然这是她全身心付出的结果。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行动,也感动了广大群众,在一片赞扬声里,她又被推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接见。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成了人们前进的旗帜。……现在虽已84岁高龄,仍精神矍铄,回想过去,还念念不忘呢。
他的儿子王德平告诉我,老人没有什么遗憾了。但作为儿女总想着一生风光的母亲,为了能让她更好的安度晚年,上级组织能否在生活待遇上给些适当召顾,据邳州市总工会说当年江苏省选的2个全国三八红旗手,苏南的一位缘于当地政府文件,在生活上定期给于了经济补助,得以安度晚年,而我们这里没有文件,故难以如愿。是的,在以法治国的今天,自然不能感情用事,但特事特办也在情理之中。全国三八红旗手是全国劳动模范,调资晋级都有考虑,何况一个市县能有几人?有关领导或部门于节庆期间,登门慰问一下,不花什么钱,不费多少力,举手之劳,看一下昔日的有功之臣,给点精神上慰问,解决生活中困难,岂不是功德圆满的好事吗?决不能让她(他)们流汗再流淚呀!当然上级也会全面考虑的,目前也可能因为时已久、情况不明,未于决断,一旦上级了解清楚,自然就会柳暗花明的了。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