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工作(作者 :李玉华)

我的第一份工作(作者 :李玉华)
八零年我高中刚毕业,曾做过代课老师。那年十八岁,我们村里有一所小学校,沟南小学。校址就在我现在住处的东侧,现在别说废墟了,早就被夷为平地,这几年上级有政策,拓宽农村土地面积。有补贴,村组干部见缝插针,全都整平拍照,变为政绩,欺上瞒下捞好处。老学校,只能留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回忆里了。
那也是我的母校,这个学校别看只有三个年级,只四个老师,包括校长在内。办学历史可悠久了,听当时还健在的老教师跟我说,这所学校就是在民国时期,他和另外几个人一起创办的,原来这是一座三官庙,并是魏姓的祠堂。庙里供奉着天官地官人官。忘了说一句,这位老教师,名叫魏思道,字悟真。按老亲戚称呼,我该称他外姥,他生前和我是忘年交。那时我经常和他聊,听他叙述他年轻时忧国忧民苦恼,当时他甚至想到过出家。再后来他不再迷茫,走出了人生第一步,倡导办学,和他一起创办学校的还有魏思洲,施佩宣等人,再后来他脱离了剥削家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当地沿山乡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地下的。就是这些当年的有志之士,让这里的穷苦百姓子女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他和我说了,一开始创办学校的时候,都是他们自费的。所有教学用品都是自己从家里拿出银两购买。当时贫困的百姓孩子上不起学,他们就不收一点费用,还有的孩子不敢进屋,见到那神像就害怕。几位老师就用高梁桔把神像遮挡。孩子们才敢进来。当时教师不足,他们就采用复式班,一二三共三个年级在一个教室同读。经济来源就用原来庙周围的土地收入补贴。再后来被当时民国江苏省教育厅认可,才发给教育经费,这所学校虽小,但在我们这一带可是闻名遐迩。周围十几里路的穷苦百姓子女,翻山越岭来这里就读,求索救国图强的本领。这个不起眼的山村小学校,走出了将军,走出了教授,走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烈士,走出了继承学校创办人的遗愿,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尽管我很平庸,但我也为在这所学校读过书感到骄傲。
我毕业来家,上小学就教过我的王富行老师,就到了我的家,他说学校正缺老师,你来代课吧。还说了句:卖糖块住高楼,慢慢熬。我很高兴,就去上班了。那时工资很低,一个月十四元,一天没合到五毛。不过我很乐意。天天和天真可爱的该子们打交道。学校上课下课用来打铃的钟也很有历史。那是我家西南三里路远的石屋寺曾用过的钟的钟鼻子。五八年大炼钢铁,钟被砸了炼钢铁,这个钟鼻子就用来当上课铃,敲打起来清脆阅耳。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工作的经历,后来因其他原因,就没有从事心爱的教书育人工作,不过那个时光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这是后来学校搬迁合并为甘山小学,有了五个班级。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