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县长李清溪绿化马陵山的故事(作者 :张元栋)

老县长李清溪绿化马陵山的故事(作者 :张元栋)

沂沭两岸添华光,马陵山麓正气张。

这是李清溪1990年春重游旧地马陵山写下的诗句。

1949年9月,战争的硝烟即将散去。36岁的李清溪听从组织安排,解衣卸甲,从上海军管会调到新安县(现新沂市)任县长。经过淮海战役创伤的新安县,到处是天灰灰,地蒙蒙,山秃秃,水浑浑;村庄上,弹痕累累,萧条凄凉;黎民百姓,衣不遮体,食不饱腹。李清溪面对如此惨状,立誓要洗涮战争带来的罪恶。

要致富,先植树。李清溪想起小时候庄上焦拔贡,他喜欢栽树,凡是他家的宅前屋后,院落田头,都栽上树,每到夏日农民收庄稼时,都要跑到他的田头树下乘凉,认为他家富就富在栽树上。李清溪决心要从植树做起。

新安镇南五公里处,有座马陵山,面积60平方公里,是苏北平原上难得的自然景观。在那里有历史悠久的花厅文化,有乾隆皇帝亲笔”第一江山”的御赠,有许许多多曲折动人的民间传说,有历代名人雅事记载,有宿北大捷指挥所旧址,有陈毅元帅留下的雄壮诗篇:”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戴之奇系蒋介石第六十九师师长),也有李清溪跟随陈毅在宿北大捷中留下的脚印……李清溪回想当年,豪情满怀,决心先把马陵山绿化起来。采取的措施是:封山造林,禁止砍伐;栽植松柏、竹子,保持常绿;建立树木苗圃,为全县绿化提供苗木基地。当时,是岁大旱,河水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李清溪从抓救灾入手,从外地调拨粮食、蔬菜、衣服,抢救百姓的生命。在这艰难困惑的条件下,他又同百姓一道,咬紧牙关,勒紧裤带,从马陵山脚下三里远的沂河挑水栽树。

老县长李清溪绿化马陵山的故事(作者 :张元栋)

马陵山变绿了,李清溪又带领百姓用山上的苗圃向全县扩展,大搞植树造林。首先把新安镇的街道、院落栽上树,接着又向农村的道路、河旁扩展。孰料?天不作美,春天栽的树,到了夏天,暴雨连连,洪水肆虐,一场洪水冲没了。新安县地处沂、沭、泗引洪汇合处,每年从山东沂蒙山区泄入的洪水,都要流向新安县,再入黄海。当时河床淤塞,不能顺利渲泄,经常溃堤泛滥,洪水所到之处,庐舍荡然,禾苗无存。群众流传着一首民谣:西北冒闪头,百姓发了愁,洪水似猛虎,十年九不收。地理环境逼着政府实施”导沂(河)整沭(河)工程”,李清溪任总指挥。

一天,李清溪在工地发现民工们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光着身子抓虱子。李清溪脑子里一下子懵了。历史上有过”虱处裈中”的典故,喻世俗生活的拘窘局促。当年(1812)拿破仑侵略俄国,最终大败而归的原因是虱子,它传染了斑疹伤寒症。他再走近一看,民工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心里不由得打起寒颤。他回到指挥部,立即向上级反映:一要消灭虱子;二要放民工一周假,养好身子再干。灭虱的请求,立即获得上级批准,中央防疫站很快派卫生队到工地。可是放假一周,上级没有同意。李清溪又亲自找上级力争,说明虱子的危害在于民工们的衣食住行的环境,要改变环境,让民工身体恢复健康,需要一周的时间。上级同意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工地。不到一周的时间,虱子消灭了,民工们吃胖了,劲头也足了,工地上出现了万马奔腾的劳动场面。有的民工拉住李清溪的手,流着泪说:

“李县长,你是青天啊,有你在,俺们还怕天塌下来吗?!”

老县长李清溪绿化马陵山的故事(作者 :张元栋)

李清溪回答说:

“我的名字叫清溪,现在河道还没治理好,清溪也不够,怎能叫青天?将来,咱们把河道疏通了,四旁栽上树,种植大花园,庄稼大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到那时,头顶一片蓝天,脚踏肥沃土地,再回头看看,咱流的汗,值!”

后来,李清溪的名字和他的事业精神,在3万民工中间演绎成”李青天”。

天底下没有平坦的直道。当工程进行到同宿迁县(现宿迁市)交界处的嶂山,是岭地,约有2平方公里,52万土石方。民工们手举洋镐,每刨一下,火星四溅,只留下一个白点,就象蚂蚁啃骨头,一点点凿。这时的”李青天”化成了群众的力量。工地上没有一个民工叫苦的,没有一个民工退缩的,仍然保持着热火朝天的气氛。《人民日报》的记者感动了,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报道;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同志感动了,在工地拍摄记录片;各级领导感动了,纷纷组织代表团进行问慰。

老县长李清溪绿化马陵山的故事(作者 :张元栋)

苍龙锁住了,李清溪又带领群众在全县大搞植树造林,改造田园。秃山变绿了,河道路旁变青了,天空变蓝了,李清溪的工作也变动了。1956年春天,省委决定把李清溪调到最能发挥他才能的江苏省林业厅工作。从此,他同树木结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