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朱永奎老师丨或许,他只是去了一个离《红楼梦》更近的世界(作者 :陈奕通)

缅怀朱永奎老师丨或许,他只是去了一个离《红楼梦》更近的世界(作者 :陈奕通)

3月2日上午10点多,在朋友圈忽然看到朱永奎老师逝世的噩耗。

既不敢相信,又感到突然,正向朋友求证,古代小说研究等网站也发布了消息,才不得不接受。

与朱老师相识是2014年,他带好友来江宁织造博物馆参观,我负责讲解接待。闲谈时听说他的网名是“罢不能芹边白头翁”,心里暗赞,这必是一位爱《红楼梦》如命的老人!
后来的交往中,我当初的这一判断被不断验证。朱老师长年为《红楼梦》奔波,《红楼梦》相关的学术会议、讲座、展览甚至面向青少年的《红楼梦》推广活动中,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办《红楼梦》展览,参展方想借用他的红楼藏品,一个电话他二话不说就送来珍藏多年的宝贝,说只要有利于宣传《红楼梦》,你们随便用,放哪里怎么放都可以!
馆里办青少年教育活动,邀请他给孩子们讲讲《红楼梦》,他又乐呵呵地来了,他说跟孩子在一起特开心,《红楼梦》从娃娃抓起很有意义。

 

老年大学开设《红楼梦》品读课,为老年朋友介绍《红楼梦》,找到他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此后风雨无阻每周准时出现在老年大学的讲堂上。

江宁织造博物馆还在建设时,他就关注期待着,写了多篇文章为馆方提出合理化建议,博物馆建成后,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努力向朋友们推荐,朋友圈里,常能看到他写的“今天又为江宁织造博物馆做了一次义务宣传员,可以安稳入梦乡了。”

缅怀朱永奎老师丨或许,他只是去了一个离《红楼梦》更近的世界(作者 :陈奕通)

每一次来馆里,他都会顺便带些红学的资料,郑重交给我和其他同事,资料上常会有他的圈画,画出新近的或重要的红学观点。这些资料被认真摆在游客中心的办公桌上,常常成为讲解员同事们值班时自我补课的好教材。有时看到桌上有新的红学杂志,同事们常会心一笑:不用说,朱老师来过啦!
后来因为工作岗位调动,我不常去游客中心了,朱老师每次来,还是会打个电话告诉我又带了什么书,托哪位同事转交我。庚子春节前,最后一次与他通话,他还在说,我帮你留了好几本书,都很好,最近没去你那里,等年后有时间再给你吧……
今天得到噩耗告诉同事,都觉得太突然了,没有人想过,一个永远乐呵呵的老人,一个精力那般充沛的学者,一个常常见面的长者,竟会与自己永别了。以后络绎来馆的红楼爱好者身边,再也不会有那个熟悉的身影;游客中心的桌上,也再不会多一本朱老师送来的红学资料……

一条条翻看朱老师的朋友圈,很多很多都是关于《红楼梦》、曹雪芹的。

2017年,他写道:“1987年,我拜谒北京曹雪芹纪念馆时是45岁,到如今整整30年了。30年来,我于红学未忘初心,如今仍欲罢不能,故自号’罢不能芹边白头翁’。”

2016年,他写道:“红学依然一浪一浪向前推进,我已是一个痴迷到底的白头翁了。记得一次学术会上,我与何永康先生交流时说,为弘扬红学,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十年来,我实践了这个诺言,无所谓名和利。”
我更愿意相信,朱老师只是离开了这个时空,去了一个离《红楼梦》更近的世界,去了曹公身边。

谨以此文缅怀致敬朱永奎老师。致敬为一念执着,用一生追求的纯粹学者。本文图片均转自朱老师朋友圈。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