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徐州郇楼古墓 (作者: 陈奕通)

探秘徐州郇楼古墓  (作者: 陈奕通)
徐州地区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和汉朝的重要封国,两汉四百余年间,在徐州留下了大量丰富的文化遗存。
己亥冬月,访徐州新沂市合沟镇,闻境内有汉代古墓,遂前往探访。
古墓寻踪

合沟,明清时属邳州招贤乡,民国元年(1912)隶属邳县,1998年由邳州市划归新沂市管辖。古墓所在地今属合沟镇郇楼村。郇字多音,作姓氏时读huán(音环)。地方志记载,宋朝初年,郇姓大户在此建宅,宅内有楼十余座,村周筑有土圩,故名郇家楼圩,建国后简称郇楼。
郇楼地处合沟镇最北部,北临山东郯城县,西临邳州市港上镇,白马河穿村而过。我们驱车过了横跨白马河的郇楼大桥,穿过村庄西行不远,就远远看到一片郁郁苍苍的松树林,耸立田野间,极为醒目。老乡指点,松树林下,就是古墓了。
走近发现,松树林地带是一片高于周围田地的土墩,这很符合一些汉墓平地起坟、集土成堆的传统。果然,随即我们就发现了文保碑和墓道入口。文保碑立于通往墓道的小路边,正面刻“新沂市文物保护单位 郇楼汉代墓地(东汉)”以及文保点公布和立碑时间,背面是文保点的简介。
探秘徐州郇楼古墓  (作者: 陈奕通)

古墓入口的文保碑墓葬入口

墓道及墓门均为石砌,墓门朝东,门额上刻有三角、菱形图案,墓门口大量堆土,只能弯腰低头进入,但穿过墓门进入甬道后即豁然开朗,可以直起腰前行。
刻有三角、菱形图案的墓门门额

墓内四周墙壁用打磨规整的石块垒砌而成,地面以方石和大墓砖铺砌,顶部全部用方石券顶。甬道尽头,左右各有一个耳室,室内已空无一物。出耳室沿甬道再向前一步,就进入了整个墓葬最大的空间——主室。

从甬道看左右耳室及主室视角(立东向西拍摄)

主室顶现有一个大洞,洞口正下方积了一堆山土,应是盗洞坍塌,导致墓顶的堆土掉入了主室。不过盗洞的存在倒是为整个墓室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光照明,借着光线,可以看到前方还有并排的南北两个墓室,室内虽然也是空空如也,但与耳室不同的是室内地上各有一个深坑,可见这是两个存放墓主人棺木的椁室。至此,整个墓葬构造已经清楚:由墓道、甬道、双耳室、主室(前室)、双后室(椁室)构成。

探秘徐州郇楼古墓  (作者: 陈奕通)

主室顶部盗洞坍塌,阳光透过盗洞照进墓室

主室视角(立北向南拍摄)左侧为甬道方向,右侧为双椁室

墓长近20米,宽10米多,主室高约四到五米,仅从规模判断,便可知墓主人应非等闲之辈。那么这座如今已经破败、空无一物的古墓,曾经是什么样子?墓主人又到底是谁呢?

古墓旧影

前面说到,地方志中记载了郇楼村名的来历是因为郇姓在此居住。同时,书中还写道:“至清康熙年间,郇姓因故全部迁出,窦氏五世迁居此村。”后来,郇楼窦氏家族逐渐成为地方望族。民国二十六年(1937),窦氏后人窦天语写下《郇楼八景》组诗 ,其中的一首《古阜斜阳》便是描写郇楼古墓景致,诗曰:
松遮柏绕郁崔嵬,断碣残碑卧碧苔。
闲听村翁说儿女,瓜棚红入夕阳来。
(原诗注:村西古阜,相传为汉时九女墩。)
蓊郁的松柏林掩映着古墓,残缺的石碑横卧田野长满青苔。这是窦天语在民国时看到的景象。
探秘徐州郇楼古墓  (作者: 陈奕通)
远望墓地,松林森然

诗中的树林还在,“断碣残碑”已不见了踪影。但此诗至少说明,民国年间,古墓周围还有一些附属建筑。而且诗注专门提到古墓是汉朝的“九女墩”,似乎也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通过走访当地老乡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这一带的确共有9座墓,其中合沟镇境内4座,山东郯城涝沟村境内5座,相距均不甚远,民间俗称“九女墩”。很多村民都记得小时候还见过麦田里石羊、石马等列阵墓前,古墓封土高耸如山,蔚为壮观。白马河边的荒草中,如今残留的一只断头石羊,合沟某单位门前曾经摆着的一头石狮子,据说都是郇楼古墓前原有的陈设。可惜它们如今要么面目全非,要么早已不知所踪……

古墓的旧影重现让我们对墓主人的身份更加好奇,因为摆出这样阵仗的墓主人,实在不会是一般的身份……

墓主疑云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附近的村民一直流传着“张都堂私挖白马河”的故事。传说明朝时,郯城涝沟(紧邻合沟郇楼)人张都堂官至二品大员,御封“武定侯”,为了回乡省亲乘船方便,也为了解决家乡水患,私自下令将家乡附近的一条小沟渠挖成了宽阔的“白马河”。结果因此惹下大祸:挖河未得谕旨,皇帝震怒,张都堂斩立决!并下令首级悬于城门,任何人不得收尸。父亲身首异处,女儿于心不忍。装殓时铸一金头,缝在尸身上。为防金头被盗,每天出殡一次,抬岀一棺,聚成一墓,一连十八天,沿着白马河,埋了十八座“疑冢”,郇楼古墓便是其中一座。

这个传说很精彩,却经不起推敲。正史中找不到什么张姓“武定侯”,更不会有为防金头被盗而筑起十八座疑冢的奇事。民间传说的“九女墩”,实际上是东汉时期的墓葬群。这样的结论来自文物部门的科学论断。

1987年秋,文物部门对郇楼古墓进行发掘,因该墓早年已多次被盗,只出土了陶盘、陶耳杯、陶楼、陶圈、五铢铜钱和玉猪等物。

郇楼汉墓不远处,现位于郯城县涝沟村境内的墓葬,也曾于1957年被挖掘。据介绍,墓内出土了五铢钱、瓷罐等物。

涝沟境内的墓葬当地称“三墩古墓”。图为当地电视台介绍该墓葬情况的节目截图

根据出土器物,结合墓葬形制,专家断定,新沂市合沟郇楼的5座墓与涝沟村的4座墓年代均为东汉时期,为同一个墓葬群。

探秘徐州郇楼古墓  (作者: 陈奕通)

1993年,徐州考古专家李银德发表《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一文。文中披露了郇楼汉墓的更多细节。文章提到,该墓有画像石3块;两扇墓门上有铺首衔环。墓壁很多方石上有“安世”“酉”“上官”“竹”“禹”等9种不同文字刻铭,其中“酉”旁还刻一鸟的头部,这些文字应是工匠的姓名或其石作的标志。相同的情况徐州仅在土山1号墓和拉犁山1号墓发现过。山东、河北、安徽等地亦有类似发现,但墓主人都是诸侯王、列侯或身份较高的官吏。结合该墓出土了玉猪、陶俑等随葬品但未出土玉衣的情况,李银德先生对墓主人的身份做出推断:墓主人为汉朝二千石官吏的可能性较大。

二千石是什么级别的官员呢?汉制,郡守(太守)以上,年俸二千石,属国家高级官吏。东汉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从行政区域看,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以下设郡,相当于现在的市。郡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东汉十三州图

在新沂的邻市邳州市,也曾发现东汉时期二千石官员墓葬。1982年,文物部门对邳州市燕子埠镇青龙山麓一处墓葬进行调查发掘,根据出土的墓志,认定墓主人为东汉彭城国相缪宇。《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彭城靖王恭传》记载,东汉章和二年,六安王刘恭奉肃宗遗诏,徙封为彭城王,改楚郡为彭城国。又据《后汉书·百官志》和《汉书·郡国志》记载:“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每置傅一人,相一人,皆二千石。”“相如太守。”由此可知,东汉时期的诸侯国的相与太守一样,都是二千石一级的官员。彭城国的首府在彭城(今徐州),缪宇死后不葬于彭城,而葬于今邳州西北55公里处的燕子埠,此地为东汉时期的武原县,属彭城国管辖。按汉代归葬故里的习俗,缪宇很可能是武原县人。

邳州燕子埠出土的彭城国相缪宇墓志

燕子埠汉墓因出土了墓志,而准确认定了墓主人为东汉彭城国相缪宇。郇楼汉墓虽因无墓志出土而无法准确断定墓主人到底姓谁名谁,但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当可推断,墓主人是东汉时期一位归葬故里的二千石高级官吏。

参考文献:

[1]李银德.徐州汉画像石墓墓主身份考[J].中原文物,1993(02):38-41.

[2]尤振尧,陈永清,周晓陆.东汉彭城相缪宇墓[J].文物,1984(08):22-29.

[3]艮迪,郑云峰,立山.地下的汉朝之地宫探秘[J].文明,2005(10):100-121.

[4]2011年6月版《合沟镇志》.

[5]2001年9月版《郯城县志》.

(1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9646
    9646 2022-09-04 21:26

    其中一个耳室里面,有字很多,全是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