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典的当代性 (邳州市炮车中学星河文学社 :刘少卿)

论经典的当代性 (邳州市炮车中学星河文学社  :刘少卿)

前些阵子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经典为什么是经典呢?我饶有兴趣的点进去,却发现回答寥寥,试图搜了一下相关问题却很失望。经典,作为一个在当代被频繁提及的名词,真正驻足思考它的人却并不多。

       我常常觉得研读经典是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于社会之中的,虽然主流媒体们亦或有关官方一直竭力想借此传承文化自信、挖掘发扬经典底蕴云云,但效果似乎并不显著。数据看起来相当丰盛,而经典真正与主流文化的相容之路仍举步维艰。

       曾有人说,经典就是那种人尽皆知而无人去读的作品。这句话初听刺耳,实则非常真实。我们对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耳熟能详;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莫言的《蛙》,从东方到西方这些作品如雷贯耳,人尽皆知。文学的殿堂上琳琅满目,然而对于弱水三千,一瓢不饮者亦大有人在。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时代,在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下,让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完整的读过经典?多少人避开浅尝辄止的头衔。去用心品味经典。事实上我们都很忙,我们都有太多的借口,疲于奔波,忙于生活;忙于肢体,更忙于心。车马的喧嚣,烟酒的恣意。生活真的是太着急了。

       经典的浩如烟海,在一定层次上是紧密的城市难容的。经典的晦涩深奥与厚重是与商业化娱乐化的潮流相违背的。我们似乎只需要结论而不是经典。而从另一层面上来说,我们往往又极需要经典。清晨朋友圈的一句“早”。远不如“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显得有意境;月满思乡的情怀也更需“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来咏唱。我们总爱引经据典,来提升自己外在的文化修养,却不愿读懂经典。我们不懂,但我们爱用。这倒是经典在当代最高的存在感了。

       矛盾吗?矛盾。你不懂怎么能随意化用呢?可又不矛盾啊,别人也不懂,于是在经典文化表层传递的一来一往间,我们都形成了习惯。进而在习惯中,我们矛盾且随意的当代生活得以一窥。

       这似乎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在塑造外在文化时,我们总会习惯性的将目光转向身后。要知道一尊浮雕绝不会比一只新生的鸟儿更具朝气,更加适应森林,哪怕它多么栩栩如生,材质色泽多么具有表现力。很多人宁愿带着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般麻烦的判断力去审视经典,剔出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部分;却少有人将目光转下当下契合主流价值的当代经典。这种麻烦是不符合大众心理趋势的。我们是否有过错觉,在当代,能够被大多数人认同推崇的言论或作品是并不多的。很多人对罗永浩的无畏多重解读冷嘲热讽;而乔布斯的敏锐、韧性与创新却少有人质疑。因为乔布斯的作为摆在那里,淋过了风雨。或许在这样一个对新生儿严格把控的大环境下,经典的当代性才得以初见端倪。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往往受社会情绪所影响。我们推崇梵高的画作。不仅是对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独具个人风格的画风的叹服,更带有对天才的一种同情。是对一份超前于时代的审美;仅是于当时的艺术风尚格格不入便不被人所认同、重视和理解的惋惜。梵高的大胆;对平常的事物伟大格调的赋予;是和当时的主流艺术风尚所冲突的。他在大环境下,在人们不屑且抵触的情绪中沦为疯子。可从现代对历史的解读来看,梵高打开了旧艺术的百叶窗,于主观情感中仰望太阳,超前时代。完全契合了现代审美,因而备受推崇。可梵高却已看不见。我们是否得到启示:这本是一种可以避免的遗憾。

       人类社会总是由超前的思想引领进步,无论是什么领域,都是在敢于跳出固定思维的人手中得以开阔。我们怀念王尔德,是因为他在阴沟中却仍仰望星空。今天的我们是否有过思考,在当下,我们不认同的、批判的,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是否有着成为经典的潜质?一些与当今主流价值观相抵触的东西,是否背负着时代的先驱者的责任,会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经典传承的历史性来看,这些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回归之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爱推崇过去的经典;即便少有人有精力去探究它的内涵。答案便是当下的社会情绪太过浮躁。我们接受问题;面对言论与作品;总是以一种攻击性的心理先入为主,简而言之就是对其挑刺。网络杠精如此活跃,无非是在生活中的压力无处发泄,便在网络中寻找突破口,重拳出击。因而很多好作品遭受埋没,一些创造性。具有超前意义的言论受备受嘲讽和质疑,难以在当代体现经典的意义。

       经典的当代性,不仅是历史作品对于当代的美学、文学、社会学启示。更是警示着我们不能让经典只沦为后代的“经典”;不能让我们当下一些、超前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人事物只是一味地的对后代产生价值;而在当代遭受埋没。我们哀叹陶渊明的默默无闻、柳永的潦倒半生、海子的理想悲剧而不去自鉴;亦会产生当代潜在的经典不被认同而被后世哀叹的悲剧。不重视经典传承中的当代意义,不抚平我们的社会情绪,那些敢于突破思维定式;敢于超前当代意识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只会越来越少。我们的社会亦会止步不前。

       别让经典只沦为后代的经典,静心看待新生的思想,或许这才是经典在历史传承中对于每一个时代所要竭力呐喊的东西吧。 

指导老师:刘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开心兔
    2019-12-14 21:47

    文章逻辑性强,是一篇对当代人很有启示性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