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茶铺 (作者:刘波涛)

黄家茶铺 (作者:刘波涛)

茶铺的黄老伯夫妻俩,每天忙忙碌碌不辞劳苦地经营着他们的小茶馆,呼哧!呼哧!吃力费劲地拉动着硕大沉重的风箱,为了来来往往商人和顾客及左邻右舍乡亲的生活方便,为了家庭孩子们的幸福,他们就是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辛苦地坚守着。

“黄家茶馆”坐落在官湖镇南大桥北侧的大路西边。七十年代之前,只要来到官湖提起“黄家茶馆”,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什么?是因黄老伯夫妻俩热情待客,尽心尽职服务于大众的高尚风格离不开的,另一方面,也与他们所用的水源水质有关系。自从他们夫妻俩经营茶水生意以来,茶炉所烧的水,全部是来自新华一小学西侧一口青石深井(至于这口井是那个朝代开挖的,没查资料不好定论),就因为这口井的水质好,后来当地政府从经济建设考虑,便在井周围建起了酒厂,还别说,自从官湖酒厂酿造出美酒后,因酒味浓香纯正,清爽上口沁人心田,很快便在社会上打开市场,许多外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货,商品供不应求。所以从这口井打出来的水,烧成的茶水后,一点茶碱都没有,甘甜清澈,喝到嘴里爽口润嗓回味无穷。

黄老伯夫妻俩经营茶水生意,始终坚守顾客第一,诚信至上。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多忙多累,遇到多么恶劣气候,都是坚持肩挑水桶,步行到一里之外青石井去取水,从不为了方便、省事、省力在就近的水源取水。

官湖是邳州有名的经济大镇,名声响彻国内外。听老人讲,官湖镇在解放前就是经济交流中心,祖国四面八方的商贾经常云集到这里,洽谈生意交流商品,真是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商户和顾客,每当他们踏上官湖镇,扑鼻而来的茶香,就会吸引着他们不由自主来到“黄家茶铺”,一品黄家茶水的清香甘甜。

黄家茶铺 (作者:刘波涛)

我和黄老伯的二儿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是同班同学,因他在班级里年龄最大,并且做事认真又很有号召力,所以老师任命他为班长。七十年代中期,正直“文化大革命”,那时的学生是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闹革命。当时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都是国家管制对象。记得官湖印刷厂厂长杜连奎,是“踢派”分子,也属于批斗和管制对象。在我们白天上学期间,学校革委会成员经常组织校园红卫兵和红小兵,把杜连奎带到学校进行批斗。“文革”期间,阶级政治斗争非常厉害,那时我们年龄又小,分不清那对那错,只听学校领导的,他们让我们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做,现在回想起来很是滑稽,那时人的脑子犹如疯了一样。

白天在学校批斗过杜连奎,晚上还不能让他消停。每到吃过晚饭,黄班长就让我们班三十多名红小兵,系好红领巾扛着红缨枪,到他小茶铺集合,统一行动到杜连奎家周围游行示威。记得当时是寒风刺骨的冬季,我们这群红小兵,被冻的小脸通红,手脚冰凉。黄老伯夫妻俩看到我们这些孩子冻的乱蹦,心里着实心疼,便急急忙忙给我们每人倒一碗刚刚烧好的姜茶,让我们暖暖身子。

大集体劳动期间,每到农忙抢收抢种季节,生产队长就要求社员们自带饭食,在庄稼地头统一吃饭,茶水则由生产队统一提供,这时队长就把烧水送茶的任务,安排到黄老伯夫妻俩身上。因庄稼地离他们茶铺都不近,最远的要有十五六里路。接到任务后,为了不耽误事,他们夫妻俩就起早贪黑的忙活着,拉着沉重的大封箱,一大锅一大锅地烧水,随后把烧开的茶水,一瓢一瓢盛到大铁桶里,随后在将四五桶盛满的茶水放到平板车上,紧接着夫妻俩一个前面拉着一个后面推着车冒着酷暑,艰辛地一路流着汗水,把甘甜的茶水送到田间地头,让社员们在劳累之余,喝到舒心爽口的茶水。

长期的辛苦劳作,黄老伯夫妻俩积劳成疾,到了老年便双双得了哮喘病,痛苦度生。八十年代初,“黄家茶铺”虽说退出历史舞台,但茶水的清香甘甜,却永远让人们回味无穷。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6条)

  • 黄海昇
    黄海昇 2022-09-13 17:41

    几年前看过此篇文章,印象深刻!那个普普通通的“黄家茶铺”的茶香和烧茶的人留给作者挥之不去记忆。虽苦尤甜,不畏艰难,顽强度日,不辞劳苦,养家糊口……

  • 岁月传奇
    岁月传奇 2019-12-04 18:44

    拜读佳作

  • 难得清静5678朱潭清
    难得清静5678朱潭清 2019-12-04 18:30

    我记得这茶馆

  • 采菊东篱下
    采菊东篱下 2019-12-04 18:19

    一个茶炉一段回忆,往事如烟,记忆永存。这个杜连奎我在岔河见过他,他好像是个部队转业干部。曾经带造反派来岔河串连。

  • 愚叟心歌
    愚叟心歌 2019-12-04 18:17

    美文拜读欣赏学习,点赞啦!

  • 汹涌
    汹涌 2019-12-04 17:35

    历史悠悠,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