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谈论“任人唯贤”的匠心(作者:周 波)

毛主席谈论“任人唯贤”的匠心(作者:周 波)
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毛主席在党的六中全会六次全会上作政治报告《论新阶段》。14日讲的一部分,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在“干部政策”这一节中,毛主席指出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的两个路线:“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

在用人、用干部问题上,毛主席还说过,读《三国演义》,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组织,举的例子是刘备集团取西川、入成都后,同当地文官武将一道建立蜀国的事例。他用这个故事说明外来干部一定要同当地干部搞好团结,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此外,毛主席在讲话和文章中,还时常引用《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事例来说明正确处理干部人事关系的道理。

1957年,他在上海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说:刘备得了孔明,说是如鱼得水,确有其事,不仅小说上那么写,历史上也那么写,也像鱼跟水的关系一样。群众是孔明,领导就是刘备。在小说里,诸葛亮可以未卜先知,呼风唤雨。毛主席即以此为例,说明即使是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有其局限性。

1957年他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任何一个人都要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这是中国的成语;中国还有一句成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有意思的是,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里也用诸葛亮作过比喻。他以为,应该是诸葛亮似的有才能的人组织政府,算是人民的公仆;而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大众,却不是比作刘备,而是比作平庸无能、听凭诸葛亮摆布的阿斗。一个把群众看作孔明,一个则把群众看作阿斗,这里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同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差异、用人路线上的差异。

总而言之,毛主席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明磊落的一生。无论是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还是建立新中国后的和平时期,或者是革命、事业的危急关头,他老人家在用人、使用干部问题上,都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不搞小圈子。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也得到了党内元老和党外民主人士的一致认同。正因如此,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