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陈颐鼎将军(作者: 钱宗华)

抗日英雄——陈颐鼎将军(作者: 钱宗华)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上一次雪洗百年耻辱的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首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现在我们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就是激励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一致、克服一切困难、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内核。
陈颐鼎(1908.3—1994.3),字又新,宿迁县窑湾镇(现隶属新沂市)中大街人。祖籍窑湾镇王口村(现骆马湖内)。八年全面抗战期间,陈颐鼎将军,踏遍半个中国,一寸山河一寸血,从士兵到将军,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率国民革命军参加了上海八•一三、南京保卫战、徐州、武汉、湘北会战及皖南、浙赣线、湘北、福州、厦门对日作战,足智多谋,勇猛善战,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并于1945年10月率70军收复、守卫台湾并参加日军受降仪式,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战功赫赫。不愧为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当名垂千秋。
一、立志报国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3月,陈颐鼎出生在江苏宿迁县窑湾镇(现隶属新沂市)中大街一户商人家庭。据镇上居民闫志森老人说:“民国中期,我在陈家酱园店做佣工,陈颐鼎的父亲陈献泰,当时开设一爿酱园作坊,门面房三间,临中大街,后宅抵回民街,三进院落,楼房28间,前店后坊的建筑模式,以传统工艺,制作、经营甜油、醋、酱菜、豆瓣酱等供人们日常生活食用品。家境比较宽裕。”陈颐鼎5岁时,在镇上一家私塾馆读书。1916年9月,进入窑湾镇邳三区区立第一国民学校(位于河西小街达成商行隔壁,是一所完小①学校)读小学。9岁那年,跟随在丹徒任知县的舅父张敬先来到镇江读书。那时的镇江,茶馆、酒楼林立,澡堂、旅馆众多,码头上,打印着外国商标的洋货堆积如山。长江水面上外籍商船、军舰来往巡弋,江岸上外国水手、水兵酗酒闹事,横冲直撞,寻衅伤人,调戏中国妇女,欺凌国人。陈颐鼎目睹这一切,压抑不住心中怒火,真想窜上去痛揍一顿。为了避免生出事端,舅父将其带回原籍。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醒悟一个道理,只有发奋读书,有所作为,才能励精图治,拯国救民。
陈颐鼎故居遗址(改建后为西大街28号,二间门面)
1919年7月,陈颐鼎在窑湾镇第一国民学校高小毕业。同年9月,考入徐州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地址:徐州东门街)。求学期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孙中山先生倡导建立民主共和国先进思想熏陶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颐鼎跟随广大热血青年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经常看一些革命书刊,阅读了《三民主义浅说》《中国政治经济概况》等书籍。1923年,在校长顾子扬、教师张凌霄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国民党。1924年7月,中学毕业。
1924年9月,考入上海法政大学。同时期法政大学,由国民党元老徐谦奉孙中山指示创建,首任校长徐谦。
二、投笔从戎
1924年10月,陈颐鼎放弃在上海念大学的机会,经校长徐谦(同盟会员,孙中山组建军政府司法部长)推荐,免试进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深受伟人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导训诫,从此走上职业军人生涯。
1924年11月,陈颐鼎编入黄埔第三期第一连入伍生,连长郜子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期间,陈颐鼎所在的黄埔军校入伍生队,正在棉湖地区参加校军与陈炯明主力林虎部决战。周恩来从棉湖到兴宁,由陈颐鼎带领一个班负责全程护送。
黄埔军校第三期产生了方先觉、戴安澜等诸多名将。

抗日英雄——陈颐鼎将军(作者: 钱宗华)

1926年1月,陈颐鼎在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留校在第四期入伍生第三团第四连任排长。团长张治中。时隔不久,陈颐鼎被编入第1军第1师第3团第3连任连长,师长王伯岭,团长薛岳。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隆重的北伐誓师大会。
1926年7月27日,陈颐鼎随蒋介石从广州北上。
1926年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国民革命军三次攻打南昌城失利。国民革命军入赣部队分三路于11月1日再次发起总攻,11月8日占领了南昌城。在攻城的关键时刻,陈颐鼎所在的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组织了四支敢死队,陈颐鼎任第一支敢死队队长,三次率领敢死队攻进南昌城,在与孙传芳军巷战中陈颐鼎负伤。伤好归队后,被调升为第1师第1团第三营营长。
1929年6月,陈颐鼎调升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9旅第18团担任中校副团长。
1930年5—10月,中国爆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蒋、冯、阎中原大战。
7月,战事陷于胶着状态,蒋介石身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为掌握战机鼓舞士气,亲临陇海铁路沿线,行营设在河南开封东柳河车站一列车厢之中,周围只有少数预备队担任警戒。11日深夜,反蒋联军孙楚约3个团突然发动突袭,突破守备在蒋庄贾窑一带的国军第2师、第5师阵地连接处,国军处处受攻,救援难及,战线动摇,直接威胁到柳河行营。翌日凌晨一点,时任国军第18团副团长的陈颐鼎接到紧急命令,星夜率领两营精兵,抛弃辎重,轻装飞奔柳河附近阵地进行阻击,战斗至早上七点,混乱局面得到稳定,孙楚部向西溃退。战后陈颐鼎被蒋介石召见,详细询问了战事详情,问他的姓名、部队番号、担任何职。一位22岁的青年军官舍身“救驾”,给蒋介石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932年1月,陈颐鼎调任第87师(师长张治中)参谋处中校参谋,并入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
1932年5月,陈颐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3师第9旅第18团团长。
1933年10月,调任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261旅(旅长刘安祺)第521团,担任上校团长。
1935年,陈颐鼎随第87师调到无锡、江阴地区担任南京外围警备任务。
1935年秋,87师在驻地附近进行大演习。
1936年10月,87师调到苏州、常熟地区守备并修缮吴(苏州)福(常熟县福山镇)线国防工事。
抗日英雄——陈颐鼎将军(作者: 钱宗华)
三、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日军在上海挑起虹桥机场事件。
1937年8月11日,87师在苏州、常熟地区征用300多辆汽车,连夜开赴上海。
1937年8月12日,天将破晓,陈颐鼎率521团赶到蕴藻浜火车站、吴淞镇(炮台湾地区)待命。
1937年8月13日凌晨3点多,淞沪会战爆发,吴淞镇是日军炮火集中攻击的目标,刹那间吴淞镇和同济大学一片火海。
当时,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在德国顾问帮助下,在分析了战场形势后,制定了“铁拳计划”的行动方案。
“铁拳计划”的具体做法是挑选有作战经验的官兵组成突击队,配属各种近战武器,并有强大炮火掩护,力争一举突破日军防线,然后不顾一切地持续深入突进,其目的不在于夺取敌据点和杀伤敌人,而是以持续不断的推进来破坏敌军阵地的稳定,造成不利于日军的态势,为主力部队大量歼灭敌人创造条件。
当时由87师、36师各抽调一个团组成突击队。
陈颐鼎带领521团第一营挺进到黄浦江边汇山码头,烧毁日军仓库一座,并受到总司令张治中通令嘉奖。战斗打响后,521团像一把钢刀直插日军心脏,把日军重要据点围困起来。但连续突击三天,突击队伤亡很大。因为缺少攻坚武器,没有穿甲弹,枪弹打到钢筋混凝土工事上,仅现一点弹痕。在公大纱厂,因武器太差,用血肉拼搏、用炸药包,啃不动日军重点工事。日军用坚固的障碍物阻塞每一通道,并用装甲车作为活动碉堡,防御部署几乎无懈可击,上级无奈放弃了“铁拳计划”。
1937年8月23日,苦苦支撑的日军终于得到其援军在小川沙、吴淞口登陆的消息。
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为沪、宁通海门户。
获悉日军登陆情况后,张治中迅即调动部队反击。
陈颐鼎受命率部在黑桥宅、陆家桥宅一带布防,此地距离长江最近处只有1公里。
蕴藻浜、黑桥宅、陆家桥宅紧靠吴淞江边,是日军登陆后分别往宝山、杨行、罗店等地区的咽喉,也是日军利用长江江岸发挥其陆海空火力优势地区。
陈颐鼎率领521团奉命在此阻击日军,黑桥宅处河面大木桥为敌人必经之路,也是国军火力能够控制之处。
当日军以密集队形冲过大桥时,521团集中十多挺重机枪向日军猛烈扫射,日军在此伤亡很大,双方为争夺该阵地,天天激战。
该地区处在敌海陆空协同作战地带,敌人每发动一次进攻,必先进行十至二十分钟的炮火袭击,第一线的简易工事多被击塌,其战斗之激烈,官兵之奋勇,实属罕见,表现了国军同仇敌忾、顽强作战的精神。
这次战斗国军损失重大,营长以下各级干部非死即伤,战士伤亡近千人。
后来,采取两线配置,每线相距约300—400米,第一线留置个别干部负责观察,余下人员全部在第二线阵地待命,听到视察人员哨音,即循交通壕返回第一线岗位投入战斗。经实践证明,确实减少了伤亡,有效地打击了日军。
日军久攻不下黑桥宅也改变了战法:使用了步兵、坦克协同作战,这也是淞沪会战以来日军第一次采用步坦协同作战。日军坦克竟然窜入国军阵地后方一公里深度,当时521团各级指挥官缺少这方面战斗经验,但通过仔细观察,随即采用了用大树桩插入日军坦克履带内,卡住坦克不能动弹,再用炸药包炸毁履带。此方法行之有效,但每炸毁一辆坦克,国军必然有4-6名炸坦克手牺牲,但官兵之奋勇、前赴后继、战斗之激烈实属罕见。全团官兵同仇敌忾、顽强作战,打退日军一次又一次进攻,521团在此阵地坚守了13天,官兵伤亡近千人。
1937年10月,在激战的50余天里,由于陈颐鼎身先士卒、敢打敢拼,大量的消灭日军,战绩显赫,接任87师第261旅旅长。
当时,日军为了控制大场、南翔以断闸北、江湾、庙行中央军的归路,向蕴藻浜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不顾一切向蕴藻浜猛扑。10月11日,日军突破了蕴藻浜阵地,大场方面吃紧,261旅奉命增援,经过2个月的激战,部队已经进行了四次补充,且有一支武装齐全的保安团开来补充261旅,几经肉搏,终于夺回阵地,但全团1300余人,仅存400人。
1937年10月26日,日军占领大场。第18师师长朱耀华因大场失守而悲愤自戕。87师撤到苏州河南岸,261旅以北新泾为中心,沿河据守。日军多次强渡苏州河,均被击退。
1937年11月初,日军集中火炮、飞机,沿河狂轰滥炸,弹如雨下,日军步兵又一次强渡苏州河,陈颐鼎冲出指挥所跑到前沿阵地,用重机枪向日军猛烈扫射,打退了日军这次强渡。
1937年11月上旬,日军以两个师团兵力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切断了沪杭线,陷松江趋青浦,妄想全歼上海国军有生力量,于是蒋介石命令开始从上海大撤退。蒋介石撤退命令下达后,各军仓皇溃退。加以敌机追逐轰炸,数十万大军拥挤在沿铁路线的公路上,人马践踏,秩序极为混乱。
1937年11月9日,87师奉命撤出上海。
87师自8月13日开战,到11月9日撤出上海整整3个月,无日不战。其间补充兵力4次,每次二、三千人,共伤亡官兵16000多人。激战中,团旅长都亲临第一线与士兵并肩作战,全师官兵士气始终旺盛,浴血奋战3个月,以巨大的牺牲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美梦。
淞沪会战后,何应钦的报告宣布,淞沪战场我军阵亡军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由于中方海军司令官的“沉船战术”泄密,中央海军全军覆灭。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道:“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冯玉祥将军在形容这场战斗时说:“一百里以外看着,半边天都是红的。”可见其之惨烈,也被人们称之为“绞肉机”战斗。
1937年11月上旬,陈颐鼎的261旅撤至镇江,与补充旅260旅和原所属的259旅共同组建为新的87师。71军军长王敬久不再兼任87师师长,由沈发藻任师长。
陈颐鼎任87师副师长兼261旅旅长。
1937年11月下旬,根据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转来的蒋介石用红铅笔写的手令,陈颐鼎兼任镇江警备司令。
随后87师259、260两旅先行赴南京,261旅留守镇江。
1937年12月6日,部队换防,陈颐鼎率261旅赶赴南京,参加“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8日,陈颐鼎的261旅保卫南京的战斗打响。
四、血战光华门
1937年12月10日,陈颐鼎指挥了南京保卫战中“最惨烈的守卫光华门之战”。
10日,南京城廓经日军两天时间狂轰滥炸,已有许多阵地被炸平,光华门两侧城墙被炮火击开两个缺口。光华门,明时叫正阳门,为南京城正门,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南端。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辛亥革命江浙联军从此进入光复南京,更名光华门,寓意“光复中华”。日军若要拿下南京,必须先攻破光华门。
午后日军一部在坦克掩护下,突破了右侧友军第259旅阵地,另一部约近百名在密集火力掩护下,突入光华门城门纵深约百公尺,占据沿街两侧房屋作据点,掩护后续部队扩大战果,情况很严重。
上级命令第259旅旅长易安华和陈颐鼎部一定要把突入之敌消灭掉。
黄昏,趁敌立足未稳,由国军第259旅旅长易安华亲率一个加强团,在通济门外向东北方向阻击光华门之敌,陈颐鼎率两个加强营由清凉巷、天堂村协同第259旅,夹击光华门内之敌背后,并阻止小石山附近敌人增援。经过8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将这股突入之敌全部歼灭。光华门内外横尸遍地,敌人遗有尸体500具,皆为日军第九师团。
这场恶战,除许多建筑物毁于炮火之外,国军第259旅旅长易安华、261旅参谋主任倪国鼎,另有两位营长和三十多名下级干部、战士都牺牲在这一反击战中。尤其是参谋主任倪国鼎奋不顾身,冲向前去拉响了炸药包,消灭了突入光华门的日本鬼子,以身殉国。这是南京保卫战中最激烈的一仗。
据当时的中央通讯社报道:10日傍晚,光华门一带城垣被敌炮击毁数处,敌一部虽冲入城内,即被我包围歼灭。敌遗尸五百余具。国军士气悲壮,人人抱必死之心,日军唾手而得南京之梦想,已遭受第一次之严重打击矣。
然而,由于南京保卫战最高长官唐生智只是强调严防死守,而没有采取上下协调、炮兵援助、外围增援、后勤补给等措施,致使孤军奋战,犹如老牛陷进泥潭。
在面临岌岌可危、往上汇报、请示都找不到人的情况下,陈颐鼎立即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开会,让大家共同负责撤离阵地责任,也特邀了第260旅旅长刘启雄、团长谢家询、蔡祺、参谋主任刘云五等人参加,并要他们在决议上签名,表示共同负责(按常规,上级没有下达撤退命令,而擅自撤离阵地者应受到军法处置)。
1937年12月13日凌晨3时,陈颐鼎率领的261旅开始从阵地上逐次撤往下关车站附近,又撤往江边煤炭港码头,因没有船只过江,部队被冲散,失去控制,87师261旅就是这样被消耗殆尽,南京城失守。陈颐鼎身边仅有两名卫士、一个副官和特务排长等7人,沿江走到燕子矶,利用从上游漂来的木头、门板扎成排筏,16日拂晓,趁江上大雾,穿过敌舰封锁,到达江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87师大部分将士死于这次劫难中。
1938年,南京保卫战溃败之后,陈颐鼎在徐州找到部队,并被派往宝鸡驻防。
此后,在洛阳经补充兵力,87师进行了重新组建,仍归属71军。原军长王敬久调离,宋希濂任71军军长,陈颐鼎仍任87师副师长兼261旅旅长。师长仍是沈发藻。

抗日英雄——陈颐鼎将军(作者: 钱宗华)

五、兰封战役
1938年5月上旬,日军向津浦线南北两段增兵进犯。土肥原14师团攻占了菏泽,顺势南下,企图占领仪封寨②有利据点,掩护后续部队。向陇海铁路急进。
此时陈颐鼎所在的87师原拟乘火车去徐州砀山,中途改在兰封③下车,受命在兰封以东的仪封寨占领阵地,阻击日军。中途在葡萄架附近与日军先头部队遭遇,继而日军摩托化步兵增援上来。激战半天,300余名日军乘隙抢先占领了仪封寨。随后,陈颐鼎集中全旅所有的迫击炮、重机枪向仪封寨猛攻,这是87师261旅重组以来第一次战斗。与此同时,一个步兵连迅速突入寨内,占领房屋做支撑点,掩护后继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作战,扩大战果。经过半天战斗,寨内日军支撑不住,被歼灭,小部分逃窜。顺利夺回仪封寨,缴获大量弹药和罐头食品,取得局部胜利。
1938年 5月23日,国军第27军桂永清部将兰封城失守。
随后,兰封城收复任务改归71军担任,兰封城城池面积不大,城垣不高,四周地形开阔,不易接近。当时部署以71军军长宋希濂兼任88师师长,进攻兰封城西南部,87师则从城东北角进攻。
1938年5月26日拂晓,总攻开始。
部队集中炮火摧毁日军野战工事,火力掩护87师518团唐化南部爬城,三次冲锋,伤亡惨重,但没能获得一点突破,随又调整部署,将重野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打破城垣三处缺口,517团立即登城与敌军展开搏杀,一直战斗到黑夜,占领部分阵地。
1938年5月27日凌晨3点,日军突然向87师517团发动反扑进攻,战况激烈,随即518团的一个步兵营增援上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天已黎明。始发现日军撤出兰封城,向黄河岸边三义寨逃窜。
陈颐鼎立即命令521团张越群部跟踪追击,但仅仅打到日军后撤掩护部队。
宋希濂的《鹰犬将军》记载,这次战斗缴获大量军用物品、上品军马二十余匹,陈颐鼎挑选出一匹最为壮实的送给军长作为纪念,宋希濂十分高兴,诙谐的将此马取名“土肥原”,作为自己的坐骑。
其余的军马、物品全部分配给全旅官兵使用。全旅官兵士气高昂,非常开心。这是87师重建以来的第一仗,取得局部战斗胜利后,调回洛阳休整。
兰封城的收复,使陇海铁路恢复了交通,被隔断于商丘的42列满载着重要物资的列车得以撤回到郑州。
1938年8月,日军集中了14个师团的兵力总计30万人进攻武汉,企图年内结束对中国的战争。国民政府组织了90个师,总兵力达110万人予以对抗。这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
六、小界岭阻击战
当时87师奉命坚守在河南沙窝百雀园、小界岭的大别山区一线。
小界岭防线是大别山北麓最后一道阻挡日军的稳固防线,这一地带是保卫大武汉整个战局关键所在。如果日军突破了这一防线,就可越过大别山,沿着公路而进,直逼武汉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1938年9月18日,日军发起进攻,其作战模式可谓千篇一律,先用飞机轮番轰炸,再以重炮集中轰击,最后步兵冲锋。陈颐鼎早已熟悉了日军打法。跟在淞沪会战中一样,日军轰炸时,一线部队后缩隐蔽,留少数军官观察,等日军冲锋时,部队迅速进入一线阵地,拼死据守,致使日军攻势屡屡受挫,横尸遍野,狠狠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至10月下旬,日军始终没有攻破这最后的防线。
在战前的1938年7月,陈颐鼎左胯骨旧伤复发,这一旧伤是北伐战争期间,攻打南昌城当敢死队队长时,所负重伤,遗留在身体里的弹片,但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未能将弹片取出。此次重新做完手术后,陈颐鼎躺在担架上随部队行动指挥战斗。
由于71军的87师、88师、36师的英勇抵抗获得了当时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军队进行嘉奖,军长宋希濂获得华胄勋章。
87师虽然在南京保卫战中耗竭,但这支曾经是精锐的德式师军魂尚存,小界岭战斗更加考验了部队综合作战能力,愈战愈勇,抗战精神历久弥增,在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1938年10月26日,日军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武汉保卫战至此结束。持续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最后因广州失守,武汉已失去战略上的作用。
日军占领武汉,但日军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妄想在1938年内结束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战略计划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七、浙赣会战的核心——衢州保卫战
1940年4月1日,陈颐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86军中将副军长兼第67师师长。
67师是属于陈诚土木系精锐部队,67师营以上的军官全部是黄埔军校各期毕业生所担任。武器装备精良,在当时第三战区所属各师来说,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
1941年12月,86军由浙江诸暨调到衢州担任衢州城飞机场守备任务,阻止日军破坏机场。
1942年5月15日,日军调动了5万兵力,同时从奉化、上虞、绍兴萧山方向出动。
1942年5月16日,日军攻陷嵊县、诸暨,20日又陷东阳、义乌,21日永康也被日军占领,形势严峻。第三战区长官顾祝同下达86军所属的67师、16师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守住衢州“拖住敌人、给敌以重大杀伤”的战斗命令。
1942年6月3日,日军对衢州城进行全面进攻,缩小包围圈,出动了更多的飞机狂轰乱炸,所有阵地,野战工事和炮兵阵地多被敌机炸毁。陈颐鼎指挥所里的三架无线电收发报机也先后被敌机炸毁,对外完全失去联系。
是日,午后2时许,日军有两股部队,每股约百余人,从衢州南门附近,在炮火、空军火力掩护下,冲入城内。经16师第46团团长谢士炎反复组织反击,打出去一股,另一股冲到南门军指挥所附近,经67师特务连连长高远举率部与日军肉搏多次,消灭了这股日军。战斗中,高远举手脸都被日军刺刀刺伤,最后不幸中弹身亡。
除了面对日军炮火外,86军将士还要面对雨季带来的恶劣环境,自6月以来,衢州连日暴雨未停,一时间山洪暴发,信安江、鸟溪河等大小河流都涨水,所有阵地工事都积水盈尺。
从6月3日起,敌军从衢州火车站对南门86军阵地不断发起冲锋,日军冲过来三次皆被国军打回去,这天是衢州保卫战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16师参谋主任袁福荣及以下官兵100多人、67师副团长李实及以下官兵600多人阵亡。但日军在这场战斗中也付出很大伤亡。
1942年6月5日,一位当地百姓泅水送来一张纸条,是第10集团军司令王敬久暗示向外突围的信息。
面对恶劣天气、日军的猛烈进攻、城内储备的粮食、弹药严重不足、部队增援绝无希望等不利因素,陈颐鼎与第16师师长曹振铎商议后,以第46团第二营担任掩护,利用夜暗雨大突围西撤。在大南门的激烈交战中,营长宋汉武壮烈牺牲,日军15师团的两名陆军少尉相泽诚、上林道先后被击毙。已经占领了城门及城墙的日军始终未敢进入城内。战至7日拂晓,谢士炎团长率领第2营残部100余人从城东门突围。衢州城沦陷。
由于陈颐鼎的沉着、冷静与机智勇敢,带领16师、67师全体官兵安全闯出了日军铁桶式的层层包围圈,保存了67师这支从营以上军官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作战能力十分顽强的战斗群体。
1943年4月1日,衢州保卫战结束后,陈颐鼎专任第86军中将副军长。
1943年12月25日,陈颐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70军副军长,军长是陈孔达。
1944年9月至1945年6月,陈颐鼎与陈孔达一起组织了大反攻中的闽浙追击战,给日军以重大杀伤。闽浙追击战后不久,陈颐鼎升任第70军军长。 
1944年,陈颐鼎与丁志凡夫妇在福建南平合影
1945年,当时国民党第70军正驻扎在福建境内,军部设在南平。所属75师、107师、预备9师担任闽东、闽南和闽北地区守备任务。
抗日英雄——陈颐鼎将军(作者: 钱宗华)
八、收复台湾
1945年8月15日,日本广播发表“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军一片欢腾。
1945年9月17日,蒋介石急电,命陈颐鼎率75师、107师及军部5个辎重团赴宁波地区集中待命。不久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传达蒋介石命令,命陈颐鼎率部先行到达台湾,完成从日军手中收复台湾任务。另告知97师划入70军,由其统帅。
1945年10月10日,陈颐鼎获忠勤勋章。
1945年10月13日,第70军的75师、107师及军部5个辎重团分别在宁波港、镇海港登舰,每个士兵配发三天压缩干粮,始终保持战斗状态,一切准备就绪后驶向台湾。随行的还有国民党驻台各机关的一批要员。美军派一支大型巡洋舰队和两个飞行大队为70军护航,配合中国军队行动。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到台湾海峡执行掩护任务。
1945年10月17日上午11时,陈颐鼎率领的70军主力快速登陆基隆港。
登上码头,中国军人就被卷进了台湾同胞一片欢腾的海洋之中。码头上,街道里,人山人海。人们手舞足蹈,欣喜若狂,无数面旗帜在眼前招展,欢呼声、鞭炮声震天动地。不少台湾同胞从几十里外、甚至从几百里外赶来,连那些长期住在山里的人也背着铺盖、扶老携幼,前来欢迎中国亲人。部队上岸,他们就成群地扑上来,紧紧搂住大陆将士热泪直流,那种悲喜交集的表情溢于言表。
中国军队抵达台湾后,台湾各商店、饭店以特价优惠招待70军官兵三天。看戏、洗澡、理发一律免费。
不数日,国民政府陆海空接收部队陆续入台,进驻各要塞、机场、码头,担负守备任务。
1945年10月24日下午,已被任命为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的陈仪上将由上海飞抵台北。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在台北市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陈颐鼎随接收日军受降主官陈仪上将出席了这一庄严的仪式。
出席受降典礼的,有中国军政官员、台湾各市县代表、中外记者等250余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洛克、盟军美籍联络官柏格,也到场观礼。公会堂外人山人海,等待高音喇叭播送受降典礼实况。
参加“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的军政要员,走在队伍最前排年长者是陈仪,陈仪左右紧跟着的是第70军军长陈颐鼎、台湾警备副总司令陈孔达等。
8点55分,乐队高奏《胜利进行曲》,身穿崭新陆军上将服的陈仪,缓步进入受降大厅。他的身后,是台湾警备副司令陈孔达、司令部参谋长柯远芬、行政长官公署秘书长葛敬恩、70军军长陈颐鼎、空军第一路军司令张廷孟、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李世甲。这时,全场起立致敬。中外记者纷纷抢着拍照。
陈仪居中,陈孔达等左右,在受降席的大长方桌前入座。
日方投降代表安藤利吉、谏山春树等5人,先己奉命到达,等在另室,听候传唤。
10时,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葛敬恩正式宣布:“中国战区台湾省接受日军投降典礼开始。”
日军降使在中方人员指引下,低着头鱼贯而入,都是行动拘谨,目光呆滞,至受降席前横排站定,向陈仪等脱帽鞠躬。
投降主官安藤利吉解下身上军刀,放在受降席上,表示解除武装。
陈仪命令他们去受降席的小长方桌前坐下,随即起立,环视全场,庄重宣布了“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警备总司令部命令(署部字第一号)。”依照第一号命令,台湾全境、澎湖列岛交还中国,所有日本在台湾、澎湖列岛的陆海空军和警察均交出武器,听后处理。
柯远芬把中日两种文本的降书各三份交给安藤利吉,安藤利吉躬身接过降书细阅后用毛笔签名并加盖私章。安藤利吉签名盖章后,由谏山春树呈给陈仪审阅,陈仪审阅无误后签名盖章。
至此,受降仪式结束。待安藤利吉等日方人员退出后,陈仪通过广播电台代表中国战区统帅部向海峡两岸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此一极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向中国同胞及全世界报告周知。”受降大典总共只有5分钟。短短5分钟,结束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霸占,神圣领土重又回到祖国怀抱。
消息传开,台湾全岛立刻沸腾起来,各族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燃放鞭炮,用各种形式来欢迎这一时刻的到来。
1945年秋,陈颐鼎在台湾的军政部办公室
1946年5月5日,陈颐鼎获国民政府颁发的胜利勋章一枚。
1946年7月,国民政府对军队进行整编,陈颐鼎的第70军改编为整编第70师,隶属台湾警备总司令部。陈颐鼎改任师长,黄国华任副师长。
整编第70师驻防台湾期间,陈颐鼎借此整编契机,征集了4000余名台湾籍青年入伍,同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一样,都是经过美国军官顾问团半年的训练,全师清一色的美式装备,从人员数量、服饰、武器装备、作战素质、待遇等方面国防部都有严格规定,都要领先其它整编师,官兵达到了16000余人,号称国军中的 “台湾师”,属军中佼佼者。
1946年10月21日下午,蒋介石乘专机首次飞往台湾,抵达松山机场,在陈颐鼎将军等人的陪同下,不仅参观了日月潭,出席了台湾光复一周年庆典,还重点巡视了70师在内的基隆港防务,并接见了所有师团级以上全体军官,蒋介石对这支增加了高素质新鲜血液的台湾师颇为重视,提醒予以特别关照。
第70师整编后,主要担任台湾岛的守备任务。包括遣返日本战俘、维持社会秩序、协助地方兴办教育等工作。
1947年2月,陈颐鼎率部回到大陆。
1947年7月,时任国军整编70师中将师长的陈颐鼎,在鲁西南战役中被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生擒。之后拘押在河北永年解放军华北解教团。
1951年,陈颐鼎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刘伯承元帅的聘请,担任军事学院军事研究员兼教员。
1958年11月,陈颐鼎从南京军事学院转业,先后担任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参事室副主任。他积极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享受国家正厅级待遇。
1985年4月,陈颐鼎担任了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江苏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委;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顾问;南京航空联谊会顾问等职。
1994年3月,陈颐鼎将军于南京去逝。
陈颐鼎将军,生于忧患,长于战乱。少儿时怀有建国立业,振兴中华壮志;壮年时杀日寇,保家卫国;老年间盼望祖国统一,一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贡献。从大运河畔窑湾古镇走出去的一位传奇式抗日英雄,是窑湾人民乃至苏北人民的荣幸和自豪。 
77年过去了,抗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战争唤起的伟大民族已觉醒,形成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我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热爱祖国。鼓舞、激励着我们团结一心,发奋图强,建设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
注释:
①在新中国成立前或成立初期,小学分初、高两级。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合并设立。
初级单独设立者,称初级小学;初、高级合设者,称完全小学。
初级小学:简称“初小”。是指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少,年级不齐,没有完整的学籍资料,不发放毕业证书。
高级小学:简称“高小”。一般指五、六年级的高年级学生,完成学业后发放毕业证书,获得高小学历。1949年之前,中国的高级小学并不普遍。
完全小学:简称“完小”。指具备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的学校,也就是说有完整的小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多,规模大,部门齐全,有学籍记载,有发放小学毕业证书权利。
②仪封寨,也称“仪封城”,古城名。在兰考县东12公里仪封村北。因系古仪封县治所,故名,属开封府。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建,名仪封城,因形如幞头,又名幞头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黄河水患,城废。原城垣周围五里,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四尺,门六。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曾攻占仪封城。
③兰封县,由兰阳县、仪封县合并而来,故名。清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城被淹没,仪封县并入兰阳县,称兰仪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避溥仪帝讳,改称兰封县。兰封县1912年属开封道,1949年属郑州专区。1954年兰封县和考城县合并,名兰考县。兰封县属范围有今兰考县城关、三义寨、仪封、爪营、东坝头等地。
参考文献:
1、《陈颐鼎年谱》;
2、陈颐鼎《“八一三”上海抗战的回忆》;
3、陈万中《黄埔心,两岸情——怀念父亲陈颐鼎将军》;
4、陈万中《怀念慈母 感恩诸贤》;
5、陈万中《母亲的百岁记忆》;
6、陈万中《忆往昔岁月悠然》;
7、两代人的黄埔情缘(上);
8、两代人的黄埔情缘(下);
9、陈万中: 回忆历史 告慰英灵(上);
10、陈万中:回忆历史 告慰英灵(中);
11、陈万中:回忆历史 告慰英灵(下);
12、《南京保卫战》【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作者:陈颐鼎(时任七十一军八十七师二六一旅旅长),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 

 

本文作者系新沂骆马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文员,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

(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