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丝绸厂(作者:邳州小叶杨)

邳州丝绸厂

再也难以见到邳州缫丝厂盛大生产的壮观场面了,记忆只能停留在30年前了。

那还是1989年,一群师范生在运西小学实习,每当中午放学打厂门口经过时,就可以看见成群成群的工人。大多是女工,长得年轻漂亮,气质不凡。有的骑着小架凤凰牌自行车,骄傲地头也不转,笑眯眯地打人们面前经过。有的人嘴里还哼着一些流行歌曲,心里大概想着美好的明天吧。这让人们既感到惊喜,也感到震惊。惊喜的是她们身上充满了青春奔放的活力,大踏步地奔向城区不同的方向;震惊的是她们居然脸也不转,就像是这条不宽的街道上只有她一个人似的。

邳州丝绸厂

年纪大的女工通常不急着往家赶,她们手里端着一只白瓷茶缸,要有多大有多大。

看着她们一窝蜂地朝食堂跑去,那群师范生们就愈加感到饥肠辘辘。待看到她们茶缸里装满了白白胖胖的猪肉块,禁不住加快了回学校的脚步,再晚连三丁也吃不上了。

三丁是师范学校食堂最有名的一道菜,是萝卜、花生米、少许肉丁制作而成,加了些面糊,显得浓洋洋的,口味却谈不上多好。据说,女工打一茶缸肉最多花一角钱,再买几个馒头,够一家人饱餐美食一顿了。

邳州丝绸厂

邳县缫丝厂是1984年7月更名的,之前叫邳县丝绸厂,是一个国营企业。

到1987年的时候,就有1000多名职工,是当时人数最多的企业之一。不仅人多,产值也不错,产品白厂丝连续四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到了1992年,缫丝厂还被评为重点缫丝企业,全国仅31家。但新世纪初,企业就陆续改制了,最终走向了它该有的归宿。

邳州丝绸厂

美好的东西只存在记忆中,说出来能够引起一些人的美好回味就知足了。

在计划经济年代,邳州西部不仅丝绸厂,酒厂,化肥厂,肉联厂,也都是邳州人的骄傲。但凡家里有人在这样的厂子上班,每个成员脸上都神采奕奕的。但这些东西都离我们远去了,唯一让我们感到存在的只有这些支离破碎的惨淡记忆了。生活是美好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适应时代的发展,找到存在感,就不枉此生了。

邳州丝绸厂

缫丝厂的部分建筑物已经消失了,有幸在它们消失前留下了这些粗陋的照片,如果能给英雄的邳州人带来一丝念想,将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没有消失的东西也是一派狼藉,破罐子,破机器,破房子,它们和杂草组成了一幅让人心酸的画面。进步的总归是好的,但过于沉醉在过去,将是一种悲哀;忘记历史又是一种背叛;批判地继承,且继往开来,社会的车轮才会越转越快,越转越好。

邳州丝绸厂

厂子最南面的墙壁上抓管理、促生产的标语还很清晰,门口的文化长廊却又是一番风景,几张旧照片耷拉着煞白的脑袋,意欲与过去决裂,走向新时代。

时代没有忘却这些老工人,他们曾经做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记在了历史的功劳簿上,在轰轰烈烈的棚改中,那些居住几十年危旧房屋的人们陆续搬进新建的楼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邳州丝绸厂

再次想起那些骑着小架自行车的女工们,她们或许已经不再年轻了,有的当了家庭主妇,带孩子,带孙子,颐养天年,其乐融融;有的打工挣钱,为孩子买房盖屋,也为自己攒一些养老钱;极个别的当了老板或老板娘,在某个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但想必她们的一颗颗心还是那样真诚,同样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希望她们的日子越来越好,希望那颗年轻的心永远亮堂。

邳州丝绸厂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19-07-17 10:44

    社会在发展,随着改革,邳州的原几家大厂几乎全部关停,有些只能在回忆中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