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千载在中原—翼奉和撒谷豆习俗

习俗千载在中原—翼奉和撒谷豆习俗

中国很多民族的婚礼上,都有一道撒帐或撒谷豆的程序。撒谷豆就是迎亲时抛撒谷类和豆子,颇似当今婚礼中的撒花瓣或彩纸屑。撒谷豆一般分两次举行,第一次在女方家。女子即将上轿时,有专人拿着盛有谷豆的米箩或簸箕在花轿四周、里外、新娘周围抛撒;第二次在男方家,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伴随着新娘下轿、进男方家门,都要抛撒谷豆。俗信抛谷豆能避邪,免除三煞(即青羊、乌鸡、青牛等三神)等邪魔的危害。谷豆为避邪吉祥物,有的地方在新娘入洞房后撒帐也撒谷豆,也有地方叫撒五谷。一边撒还要一边即兴唱歌:“一撒麸,二撒料,三撒新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新媳妇进了门;新媳妇,好脚手,走路好像风摆柳;今年娶,明年抓,生下个胖娃叫大大(爸爸)。”每唱一句还要有儿童答应“好”或者“嘻呀”。这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古老的风俗就是来自邳州。是西汉时下邳人翼奉所首创并推行。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汉书》有传却生卒年代不详。与兰陵那个凿壁偷光,后来做丞相的匡衡,以及后来的大鸿胪、御史大夫萧望之是同学。他们共同学习《齐诗》,研习预测凶吉、五行克生,研究天人合一,律历阴阳之占。匡衡、萧望之都去当官了,而翼奉“惇学不仕”。  今存历代史料最多的《齐诗》学者,就是这位西汉后期的翼奉。汉元帝即位征他为待诏宦者署,也就是个言官。当这个官后翼奉表现得敢于谏言,直言、坦言、忠言,能言的翼奉都言了。《汉书》中保留翼奉最成功的研究是他向汉元帝进谏向东迁都,虽然当时被皇帝误解,但几十年后竟成事实。《汉书.翼奉传》中保留了冗长的翼奉奏折以及言论,我们不是研究翼奉学说,在此不论。

据宋朝高承《事物纪原》所载,撒谷豆,也就是有的地方叫撒帐的习俗始于汉代:京房的女儿与翼奉的儿子订立了婚约,翼奉选了个日子准备为儿子迎娶新娘。京房认为翼奉所选的日子不吉利,因为这一天 有三煞附在门上。凡是三煞附门的时候,新妇便不得入门,如果违犯了,就会损害尊长,而且婚后无子。翼奉不以为然,坚持在这一天迎娶,但还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当新妇入门时,用谷豆和草来避邪。京房和翼奉都是西汉的大儒,两家子女缔结婚姻,对婚期是否为吉日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结果用撒谷豆辟邪的方法来予以解决。从此撒谷豆的婚礼习俗就流传下来。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可靠,但西汉已有这种习俗却是可以认定的。撒谷豆习俗已隐含有祝福生子之义。因为撒谷豆避三煞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三煞会危害尊长,而且会造成新婚夫妇婚后无子。三煞本来是隐身在门上的,新娘入门,它们便会附身而进,造成危害。看来新娘是最容易招致邪魔缠身的人。这种观念必然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含义。许许多多婚礼辟邪仪式,都是围绕驱除附在新娘身上的邪魔而进行的,应该是出于同样的观念。

宋朝撒帐婚仪十分流行。《东京梦华录》说:“……男倒行出,面该相向,至宗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女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梦粱录》也说:“行参诸亲之礼毕,女复倒行,执同心结,牵新郎回房,行交拜礼,再坐床,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钱、杂果撒帐次。”在撒帐仪式中,伴随着对新人早生贵子的祝福,又不断衍生出更多的祝福内容,如祝福新人同心合好、富贵长寿等等。果子的含义也不断增加,如称其为同心果,则意味着果子是夫妇同心的象征物。同时为了配合撒帐意义的扩张,一些新的吉祥物又源源不断地被采用。如唐朝专门铸造了一种刻有“长命富贵”的钱贝,用于撒帐祝福新人健康长寿、富贵荣华。
此俗一直为后世沿用,后世撒帐的果子等物中常夹以铜钱。越到后世,撒帐祝福的内涵越是丰富,大有将一切有关新婚夫妇吉祥如意之事囊括其中的趋势。后来,撒帐又配上了祝词,称“撒帐歌”,以明示撒帐多种多样的祝福。但无论撒帐的祝福内容如何多样复杂,祝福生子却始终是撒帐的中心,其它一切祝福都是与这个中心相关联的。因为对新人生子的祝福,在过去始终是对婚姻的最美好的祝福。这种习俗在解放初期直至文化大革命以前农村仍然很是流行。从新媳妇的花桥一进门,到拜堂、入洞房,都得有撒帐这个节目。

撒帐歌是配合仪式唱的,每一段歌配合着一个方向的抛撒仪式。撒帐歌具有规定抛撒程序的作用,唱完所有的歌便完成了抛撒仪式,完整定型的撒帐仪式应是歌与动作的有机组合。由于有了歌的配合,撒帐的祝福意义也更加明朗化了。

在不少地方,撒帐逐渐演化为娱乐、嬉戏的活动,撒帐人不是将果子撒在床上,而是在洞房内任意抛撒,以便让妇女儿童满地捡拾。这种争相拾取果子的活动,平添了几分热闹和乐趣。清同治十三年《安吉县志》:“乐人于房中撒掷诸果,曰‘撒帐’,儿童妇女争拾取为笑乐。”清乾隆十二年《武康县志》:“昏时结新人有喜娘(俗谓“伴婆”)挽扶,又有掌礼率众乐人引导至房中,撒掷诸果,儿童妇女争拾取为笑乐。”而撒帐歌的歌词也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一时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撒帐文化。

下邳人翼奉所首创的这种撒谷豆礼仪,从西汉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近年才被新的文明婚姻礼仪所取代。但在个别偏僻地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延续着。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