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偃王终结武原

徐偃王,生卒不详,名子诞,西周时徐国的首领,统辖今淮、泗一带,号称“徐偃王”。《后汉书·东夷传》:“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贡的“三十有六国”。曾联合九夷伐周。穆王惧其势大,承认其为东方霸主。后为楚所败。

    邳州西北部戴庄、岔河一带,在历史上称作“武原”,曾为郡县诸侯的治所。周穆王伐徐,徐偃王败走彭城,退守武原,这里又作为古徐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徐偃王死后倚山而葬,故此山称为“倚徐”。邳州人“徐”、“宿”读音相近,因而,倚徐山也就口讹为“倚宿山”了。

相传远古时代,华夏大地生息着中华民族共同祖先华胥氏的四个支族,即西羌族团的始祖炎帝和黄帝,东夷族团的始祖太昊(伏羲)和少昊。我国东部是东夷族团生息的地方,鸟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族。夷人以鸟为食,用鸟羽做衣服。《说文解字》上讲夷字“从大从弓”,捕鸟必须长弓善射,“夷”便由此而来。现在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江苏的青莲岗文化以及邳州大墩子文化、刘林文化、新沂花厅文化都属于东夷文化。

徐夷是鸟夷的一支,最初称为“徐方”、“徐戎”或者“古徐国”,发源于今邳州、郯城一带。徐偃王所在的部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为东夷族团支系。周穆王时代,徐国重新复兴。周穆王封徐族首领徐子诞为伯,号称“徐偃王”。徐偃王英明能干,以礼仪治国。由于治国有方,因此徐国五谷丰登,国力不断增强,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各地来朝者“三十有六国”、“地方五百里”,范围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苏、鲁、豫、皖的部分地区。周穆王十三年,穆王去西方昆仑会西王母,徐偃王乘机率诸夷反周,并灭掉周天子所分封的鲁等诸侯国。周穆王命造父伐徐。徐偃王不忍与之厮杀伤害人民,退走彭城东北武原东山(今邳州倚宿山),数万百姓随同徙迁。徐偃王在山上掘石室居住,直至死去葬于山下。

徐偃王死后,周穆王降封其子宝宗为子爵,继承徐国王位。这样就形成以邳为中心,以良(今邳州梁王城)为国都的新的“古徐国”。据史料记载,徐国是东夷族团最后一个以“国”的形式存在的部落。徐国在武原(今邳州境内)共传袭13代国君。偃王→宝宗→仁→宏→希→尪→恭→畅→永→恕思→强→亘→章禹,历经450年。《水经注》:“武原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徐山在其东。”据《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后,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使得徐不得不再转过来依附齐国。第二年,徐国又与宋、邾、那等结为盟国,以抵抗吴国北侵。在楚国的强大压力下,徐国最终投向楚国,这又大大激怒了楚的敌人吴国。公元前512年,吴派大军伐徐,筑防壅引水以灌徐国都城。城破,亘子章禹(亦作章羽),也就是徐偃王的十一世孙,“断其发,携其夫人”,逃到楚国,楚国将其安顿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40里的城父集)。徐国灭亡。

虽然徐国最后消亡,但它在邳州的存在,对传承东夷文化,融合整体华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史籍一向以炎黄族团为正统,对其他族团记载极少,而徐偃王却在正史,诸如《史记》以及很多古籍中都留下了记载,这是十分珍贵的。今天在黄淮流域乃至长江流域已出土大量的古徐国文物,也都证明古代有个强大徐国的存在。

古徐国发源于邳州(邳国、郯城),终结于邳州(武原),在邳州这片热土上留下了最后的辉煌。邳州地面上至今仍保留着徐国很多的古迹,地下更埋藏着大量的徐国文化遗存,这是研究徐国文化乃至东夷文化的首选之地。古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前后千余年;徐国人所创造的徐文化无比灿烂,也将永远灿烂辉煌!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