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帅全:我的父亲母亲(散文)

父亲和母亲都是生活在农村的普普通通的农民。有农村人的善良、质朴,以及辛酸和无奈。几千年来,无论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对农民如何的美化拔高。但始终改变不了农民一直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事实。

     父亲母亲都是50后,年轻的时候生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过苦,挨过饿。这也塑造了他们那一代人特别节俭的生活习惯。以至于见到我们些许的浪费,他们都会狠狠的责备。后来,我们都大了,离开家,偶尔回家小住,哪怕一些确确实实的浪费行为,他们也没有再说过什么,其实我知道,他们还是很心疼的!他们一年到头“很抠门”,很少买鱼肉改善伙食。但每次我们回家,他们立马就“很大方”起来,从不说“贵”字。乐呵呵的,皱纹里填的满满的都是幸福,不太利索的脚步也轻快了不少。

    父亲是个木匠,年轻的时候走过不少地方。从学艺到出师历经颇多波折,但凭着一股韧劲,总算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木工师傅。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毕竟,是个手艺人嘛。但也就是他的这门手艺,也让他吃了一些苦头。

     那年冬天,快到年关,我们几个随母亲去了外婆家,父亲独自在家。闲不住,就做些木工活。结果一不小心,斧头意外从木头槎上蹦起来,斜砍到脚踝上。顿时血流如注,他急忙用褂袖绑住脚踝以上的部位止血。因家中无人,又值傍晚时分,门口的路上也很少有行人,我家又在村口,隔了两家空宅子,才有一家邻居。他就挪到门口,坐在那里等着有人路过。所幸没多久,一个本家哥哥路过,把他送到了医院。母亲听到消息赶回来,到家看到地上的血,吓得哭了。后来父亲从医院回来,还反过来安慰母亲,说:不要紧,还能走路,能干活,照样养活你们娘几个!忙了一年了,老天爷也想让我多歇一歇。过年之后,正好又不耽误

去挣钱!……母亲心疼的责备了几句。

     传统的木工技术讲究榫卯插接,斧锯刨凿研磨出活计,每件都堪称艺术品。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工期相对较长,跟不上日渐追求快餐式的潮流,而渐渐没落了。新式木工追求速度、花哨。也不用学习那些传统的工艺技巧,上手快。于是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木工技术。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或许觉得这是大势所趋,亦或是发展的必然。反正,总觉得这算不得进步。

     总之,父亲的“手艺人”身份,慢慢就淡化了,进而成了“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了。没有了市场,手艺人变成了闲人,到处打散工。先前的艺人“老师傅”成了小工,父亲有种挫败感。这应该也是一个时代的遗憾,因为传统技艺在慢慢萎缩甚至消失……这段时间,父亲在工地做过小工,砖窑厂挖过土,做过业余的会计,板材厂拉过板,也迈过大步子,合伙开了间板材加工车间,但没有致富,反而贴了些钱进去。随着年龄增长,头发逐渐斑白。虽然体力不差,但一起干活,人家总有些不乐意。尽管很卖力,也比别人干的多,但仍然不能被接受。期间,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父亲情绪非常低落。母亲有时候也会因此和他有争吵,但基本上还是很体谅他的。父亲也尽力做好“后勤工作”,除了把地里的农活做好,家务也尽量分担一些。有天下雨,父亲去给在板材厂车间上班的母亲送雨伞。一起干活的阿姨说:哟,这么标致的老头啊,怪不得在家闲着也不跟他闹!父亲只能无奈的笑笑。然后四处求人打听哪里有事情可以做……

     终于,找到一个在外地废品站整理废品的差事,父亲做的很卖力。由于他有关节炎的老毛病,我们就问在那具体做些什么活?他说就是整理、打包一些废旧纸箱,活不重。我们也就放心了。可是后来我们了解到,其实那边的活并不像他说的那样,不但要打包整理物品,还要往两三楼高的地方背,这也加重了他的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奔波忙碌中,他的关节炎越来越严重。各种偏方疗法都折腾了个遍,仍未见减轻。看着他日渐稀疏的白发,深一脚浅一脚的步履,记忆中高大伟岸的父亲真的老了。有一回我骑车带他去看腿,医院门口下车的时候,由于一条腿用不上力,直接跌到地上去了。我赶紧丢掉车把他扶起来,看着他满身的土,我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我们曾经的靠山,现在变成了一个单薄孱弱的老头了!

     那年春节回家,媳妇刚刚生了儿子,弟弟一家也从外地回来过年。一家人团聚,乐乐呵呵的,谁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后来姑姑到我家来串门,说:你爸身上长个瘤,你们得带去检查一下!听她这么一说,把我们吓了一跳。原来,在外面干活的时候,父亲就发现身上长了个瘤。当时他就没往好处想,以为是恶性肿瘤,时日不多了。也没到医院检查,就想着悄悄瞒下来,到时候就不给我们添麻烦了!因为类似的病症我们村里有几个了,都是花了好多钱,最后人钱两空。过节期间,他去看望九十多岁的爷爷,恰好当医生的姑姑在场,他就假装无意的让姑姑看一下他身上长的这个“小疙瘩”。姑姑也是吓了一跳,让他赶紧去检查,并告知了我们。到这时,我们才感觉到,虽然时逢过年,团圆又添新孙,父亲似乎没有那种特别畅快淋漓的展现自己的喜悦心情。原来,他是抱着“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悲凉心情,忍着内心的痛苦与家人共处这“不多的时日”。这是多么复杂和纠结的心情!他竟然能瞒得这么紧,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酸楚,和没能发现他这个秘密而自责。作为儿子,我对父母关心的太少了!后来,经过检查确认,是一场虚惊。就是一个普通的囊肿,做了一个手术,并无大碍。虽然父亲的做法我很反对,而又不得不敬佩!

     每次过年回家,看到汽车站桥头等待我们的父亲。就那么夹着烟在寒风中静静的站着,时不时有到站的车,就张望一番,满眼的期待。我的心里暖暖的,有他真好!

 

和大多数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也是一位很会唠叨的人。唠叨父亲,唠叨我们姐弟仨,毫不懈怠的唠叨了大半辈子。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不会觉得烦的,因为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没人说话的话,会觉得不和谐。在我们家,除了我妈,空闲的时候我们都会捧一本书在那看,这个时候也就是母亲唠叨最凶的时候。最先受到“攻击”的就是父亲,依次是我们几个,于是乎大家就象征性的收起书,换个地方躲起来看。接下来就是母亲一边做家务,一边数落我们。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出来一条一条一段一段的说。俨然成了这个时候的“标配”了。所以,如果缺少了母亲的这种唠叨声,就觉得少了点啥。

       母亲年轻时很受外祖父母的疼爱,家境也比我们这边好一点。她在家里算是读书比较多的一个了,在那个年代竟也读到了中学,足见其受父母的宠爱。后来闹文革,搞集体公社,母亲在剧团呆过一段时间,因此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声音清亮,宛转悠扬,这也是母亲觉得骄傲的一个特长。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听母亲唱歌,她也教了我们一些歌,当然大都是她那个时代“红歌”。这也给身处那个娱乐元素匮乏年代的我们带来一点别样的色彩。

她很疼爱我们,有的时候甚至是溺爱。恨不得把所有事情都揽到她身上,不舍得让我们干活。直到现在,农忙的时候,往地头抗粮食,为了让我们少干一点,她都抢着干,有袋子小点的甚至一次要抗两袋。看着她瘦弱忙碌的身影,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六十多了,还把我们当成孩子一样爱护。都说在父母眼里哪怕到了八十岁,儿女也还是个孩子。现在我终于深深体会到了这话的真谛!每次我们回家,母亲忙里忙外的一刻不停,什么都不让我们做。早上做好饭,等你自然醒;晚上把洗脸洗脚水烧好,灌在水壶里,放在床头。假如你坐在那看电视,她必定坐在边上陪着你一起看。其实我知道,她一点都不喜欢看电视。如果你不跟她说话,她也尽量不打扰你,就那么默默的在那坐着。慢慢地,就会打瞌睡。我说:你又不喜欢看电视,困得难受,在这坐着干嘛?赶紧睡觉去吧。她说:一年到头你难得在家陪我跟你爸过这几天,看你自己在这坐着,孤孤单单的,我心里不落忍啊!过了这几天你又走了,我就想在你身边多陪你一会儿……我没有再说什么,此时此刻,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每次回家,母亲很乐意到车站迎接。但每次离开,她都不会去送。因为每次送别,她都禁不住掉眼泪 ,她觉得这会让我们也难过。从大门口送走我们,她立即会跑到房子后面,站在宅子拐角上目送,直到我们过了后面的桥,被那条横亘的大堰挡住视线!远远的看着她站在那里,矮矮瘦瘦的单薄身躯,时不时挥一挥手,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我却清晰看到她眼里的不舍……

    母亲虽然瘦小单薄,却并没有躲到父亲背后,找避风港湾,而是和父亲一起撑起了我们的家。农闲时,在附近工厂里上班。赶工赶点,不落人后,效率丝毫不比年轻人低。也正是因为这样赶活,经历了几次惊险的情况。

     一次,在工厂的集装箱车上,母亲拖着货物往后退。不知不觉就退到了车尾,她仍未发觉,一脚踩空,仰面摔了下去。当时也没几个人看到,等她爬起来,人都围过来,问怎么样?她就觉得有点晕乎乎的,休息一下,感觉没事,就接着干活了。就这样,她竟然真的毫发无损,或许是好人有好报吧!我只能这么理解。我明白,她不是无畏无惧,不是不害怕,更不是傻。就是尽量不想耽误赶活,她的心里装的满满的都是家人,没有地方来装自己!

    有天加班到很晚,又下着雨,路上黑乎乎的,母亲独自骑车回家。下雨天赶的急,乡村的道路又没有路灯,什么也看不见。走到一个丁字路口,突然间闯出一辆机动三轮车,母亲躲闪不及,被直接撞了出去。当时天黑,又没人同行,路上也鲜有行人,三轮车司机直接逃逸。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醒了过来。胳膊,腿,身上有多处擦伤,划伤,浑身疼痛。她试了试,还能爬起来。自行车轮子被撞变形了,脚踏板也撞歪了,车子是骑不了了。当时又没有手机,找不到人帮忙,母亲就这样一瘸一拐的半推着半拖着,在下着雨的深夜推着车子,带着浑身的伤,踉踉跄跄的往家里走。到家后,父亲一看这样子,赶紧上前搀扶,吓的声音都变了: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回事?…… 后来去检查了一下,除了一些外伤,还有轻度的脑震荡。母亲不愿住院,包扎了伤口,开了些药就回家了。每每想到这件事,我都心有余悸!想想,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在深夜雨中被撞倒,躺在远离街道和村庄的路上,无人知晓,无人问津,最后自己拖着满身的伤痛,淋着雨,在黑暗中一步一步的往回走,那是怎样的绝望和无助!我的母亲……

     以前,父亲常说:等你们成家了,我跟你妈就轻松了,不会再这么拼了!现在,二老都六十多岁了,依然还是那么忙碌着。前两年母亲跑到洛阳去给弟弟照看孩子,不久又要过来帮我看孩子了。一辈子几乎没出过县城的老太太,竟能独自来回奔波于两地之间,想想也真是难为她了……父亲关节炎现在很重,都劝他别种地了,但他说:不种地我在家干嘛?那不成废人了?硬是坚持要把地种上。我知道,他们并不是不想过清闲的日子,而是他们还想尽自己一份力,让儿女们能轻松一点。

     父亲和母亲就这么风风雨雨地一路走来,有阴有晴,有笑有泪,有艰辛也有喜悦,有争吵也有包容。也许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情,但他们却用事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有一次,不知因为什么琐事,父亲和母亲争了起来。现在,自己结婚以后才明白:女人有时候跟你吵架是不需要理由的,心情不好,什么问题都能成为和你争吵的理由。而且,你不能因为觉得自己委屈而据理力争。那样只会招致更多莫名的“罪名”和更猛烈的“攻击”。当时,我们姐弟都觉得母亲不讲理,就是故意找茬。于是都站在父亲一边指责母亲的不是,而此时父亲却不再“声讨”了。我们仨你一言我一语,说她不讲道理,胡搅蛮缠……最后,母亲眼里含着泪,半天才争一句。忽然,父亲瞪着眼呵斥了我们:怎么跟你妈说话的?大家立即打住,母亲蹲在地上嘤嘤的哭了起来。父亲把我们叫到一边,缓缓地说:你妈跟着我也没过啥好日子,还让她吃了不少苦,她唠叨两句也不过分。而且,有的事儿她说的也在理。再怎么着,她毕竟是你妈,以后不许再这么对她了……我们又都走回来安慰母亲,父亲也违心的认了个错。母亲沉默了一会,站起来擦了擦眼泪,又出去给我们做饭去了! 理解,包容,在乎! 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的爱情。

     父亲和母亲都是平凡的人,他们没有给予我们富足的生活,不能给我们带来荣誉和地位。但我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欠我什么,应该为我做什么。不然,我就不给他们养老送终!这是混蛋的想法。他们养育了我,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给了他们能给的一切。他们不欠我们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它们尚能如此,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一致吧!

    他们都六十多了,以20年来算,每年我们大约只有7天能在家陪陪他们。就是还剩下大约140天,不到5个月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了……这短短的几个月,我们还苛求什么?计较什么?
我只怪自己能力有限,在他们需要照顾的时候,不能膝前尽孝,只能在异乡时时念起二老……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