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童谣 -周伯之

忘不了的童谣 -周伯之

“正月初三拜月牙,

月公月母月菩萨。

 是火牙,随风去,

是虫牙,永不发”……

 

 正月初三晚上,华灯初放时,在城北广场上散步的人还不多,只有一位大嫂领着小女孩走在我的前头。那小女孩吟唱的这首童谣,如同悬挂在夜空中的这钩弯月,顿时勾起了我对于儿时生活的回忆。半个世纪前,我也曾唱过这支歌,是母亲教的,说小孩只要连唱三遍,再漱漱口,就不会生虫牙了。

童谣,是儿童吟唱的一种歌谣。《韩诗章句》云:“有章曲曰歌,徒歌曰谣。”有曲子能唱的是歌,而无曲子的,只吟不唱的为谣。小时不离口,长大不张口。人到成年以后,便往往把童谣抛在脑后,不再去想,不再去唱了。特别是在消费文化盛行,什么都可以做成文化快餐的今天,童谣更是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听到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在现实中告别的,都在回忆中相聚。”听了这《拜月牙》所思所感,也自然像陈年佳酿那样沁人心脾了。

放慢了脚步,我一边在聆听那小女孩的吟唱,一边在搜寻儿时所唱过的歌谣。春节过后,很快就到元宵节了,孩子们要挑花灯,闹元宵。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玩的,不是挑花灯,而是“扔刷帚把子”。正月十五晚上,我和小伙伴们把收集来的破旧刷帚把子抱到村后的空地上,点着火,用力抛向空中,落下后再拣起来抛上去。如此再三,往往复复。扔刷帚把子,不但要扔,还要唱,看谁扔得高,看谁唱得欢。“刷帚把子,琉琉灯,一棵秫秫打半升;刷帚把子,琉琉弹,半亩秫秫打八石!”伴随着歌声,团团火焰,上下翻飞,把这天和地都闹腾得欢腾起来。火与光,笑与歌,唤醒了沉睡的村庄,照亮了黝黑的原野。闹腾大半夜,胳膊扔酸了,嗓子喊哑了,我们仍余兴未尽,不肯罢休。

“红眼绿鼻子,四个毛蹄子;走路咔咔响,来吃活孩子。”这首童谣留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儿时每唱到它,浑身的汗毛都会抖起来。长大后经过验证,我最早的记忆是“打毛人”,当时我只有5岁。那是在1953年夏天,湖里的高粱玉米长有半人高的时候,在我的家乡邳州这一代盛传“毛人”夜间出没作乱,挖人眼,割奶头,掐小孩的鸡鸡。人心惶惶,草木皆兵,“打毛人”不亚于当今的“反恐”。每天夜晚,村里的人都挤在场上集体住宿,中间是妇女儿童,四周有青壮年男子护卫。至今我还清楚记得这样一个细节:父亲抱着一杆土枪睡觉,东院老母燕叔提着标枪站岗放哨,那标枪头上还缀着红缨子。夜间,妇女怕孩子们哭闹引来“毛人”,就吓唬小孩说:“红眼绿鼻子来了!”正在哭闹的孩子,便吓得不敢吱声了。折腾了个把月,村里也没有见到“毛人”的影子,我们这些小孩也未被“毛人”吃掉。骇人的谣传,荒唐的举动,我这辈子也忘记不了。

稍后一点,大概是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时候,童谣的内容又变了。当时,我们村里来了几位外地的女干部,都是“二刀毛子”。顽皮的孩子一见到她们就围着唱:“二刀毛子留牙子,洋袜吊带裤衩子。”女干部们听了颇反感,便大声呵斥:“去去去,再唱就把你们都绑到村公所去!”转过脸来,她们又扑哧地笑了。

民谣一般都是四句头,而这首“二刀毛子”却只有这么两句,不知是我记错了,还是原来就如此。它所描述的妇女打扮,发型服饰,现在的青年人也许不明白了。过去农村妇女时兴窝“馒头”,就是把头发窝在脑勺后,用包网子罩上,再别一根簪子,其形状颇像“馒头”,故以此名之。而那些女干部留的却是散短发,像辫子散开从中间剪下一刀似的,故称“二刀毛子”。“牙子”,是“刘海”。还有“吊带”一词,如今也不容易理解了。当年穿袜子跟穿裤子一样,得勒一条带子,否则,袜筒子会从腿肚上嘟噜下来。这种勒袜子的带子,就叫“吊带”。那几个“二刀毛子”在我们村里工作不久便被调走,但她们留给大家的印象倒挺不错。记得有一天,我捕到一只燕子装在笼子里提着玩耍,被一个“二刀毛子“发现了,她对我说:”快把它放了吧,小孩玩燕子会秃头,长大了娶不到媳妇。“我很听话,连忙将那只燕子放飞了。燕子是益鸟,人类应该保护。现在回想起来,那位女干部真是用心良苦啊,多可爱的“二刀毛子”!

还有一首童谣,也生动有趣,它充满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小鸡小鸡别生气,敲敲干瓢赔不是。小鸡小鸡别睡着,虫子飞来快去啄。小鸡小鸡你真乖,腿一动,头一抬,扑棱扑棱站起来。”在我的家乡,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养鸡,“无猪不是家,少鸡不成院”。每年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各家都要喂养一群小鸡。这些绒球似的小家伙,整天价在院子里乱转,窜来窜去,四处觅食,有时还尽往人的脚底下去钻。大人小孩稍不留意,就会踩着它们,待发现后小鸡已经躺倒在地上不动弹了。这时,大人就忙喊小孩找个干葫芦瓢来,把小鸡罩在里面,用筷子去敲。小孩一边敲瓢,一边吟唱,“小鸡小鸡别生气”,待一会儿,掀开干瓢一看,那小鸡居然又活了,“扑棱扑棱站起来”!虽然这“敲瓢救鸡”有点儿可笑,但也不无科学道理。因为那小鸡遭受到意外碰撞,只是暂时休克,经过这急切的呼唤,就渐渐地苏醒了。被踩死的小鸡,只要头不扁,肠子不淌出来,十有八九能救活,不信,你试试看?

人老了,新的记不住,旧的忘不了。记忆深处是童谣。在城北广场上只转悠了一圈,我便回忆起这么多首童谣来,真是好开心!俗话说:“衣莫如新,人莫如旧。”童谣是心灵的结晶,童年的伙伴,当然也是“莫如旧”了。常去想想童谣,常去唱唱童谣,人的心境就能返回童年,变得快乐。

忘不了的童谣啊!

 

 

周伯之,笔名柏枝,1949年生,江苏邳州人。1970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中学语文教师、邳州广播电台编辑部主任、《邳州日报》副总编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编辑职称。     散文作品集《乡里乡外》、《古邳情结》,分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其中,《马大娘》获江苏省第四届(1993年)报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一等奖;《“一把手”》获江苏省第九届(1998年)报纸副刊好作品评比二等奖。

忘不了的童谣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