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暴露了拙劣(周葆亮)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然,这并不是天下文章抄、抄、抄的最好注释。可是,当你遇到需要的词句,只要在网上一搜,呼啦一下子,一大长溜的词句尽收眼底,应有尽有,任你挑选,任你享用。把需要的词句敲打在文档里,如同狡猾的老狐狸收藏起了尾巴,编辑一时半会儿不能判断出来那些借来的词句。然而,有的时候,居然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痕迹,这就是复制暴露了拙劣。

初学写作者,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写。绞尽脑汁想不出几个合适的句子,势必从书本上捡好的词语使用,堆砌华丽辞藻,自以为妙语连篇,字字珠玑。可是,到了编辑手里一掂量,轻如鸿毛。为啥?故事是文章的核。没有故事的文章,还能称作文章吗?编辑一看,除了从书本里捡来的几个词语,再也找不到一个核(故事),就不得不把你的“心血之作”枪毙了。注意,文中提到了“从书本里捡来的几个词语”,这“捡”来的词语,是用笔写在文章中的,还有劳动过程,还有斟酌的余地,还有思考的经过,无可厚非。而自以为聪明之人,却干出了愚蠢之事。你以为干的什么愚蠢事?复制。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名词警句,经典段落,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在文档里,而是复制下来,粘贴上去,最多来个“清除格式”。岂料,有的网站设置了不予复制功能,让善于复制者望而生叹。有的网站设置了“跟踪追击”,你复制的材料,即使用“清除格式”处理了,依然与你的文档格格不入,仍然显示着不同于文档的字体、颜色,有的在复制的材料下方标注着一条长长的横杠杠。你把文档用邮箱发给编辑时,文档里不同的字体、颜色,还有那条长长的横杠杠,就会出现在编辑面前,直白的告诉编辑:看看,这家伙多拙劣,一心想用我装门面,饰脸面,唯独我不给他这个情面。不是我不近人情,而是那个家伙不尽人意。用雪花膏搓脸还得花钱买,捡地上的一枚硬币还得弯腰呢。相中我了,就把我复制过来,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我不给他点颜色看看,他还以为我是个傻子哩。

如此说来,写文章就不能引用别人的材料吗,谁说不能引用?就拿作家徐景洲来说吧,他的文章被很多人,在很多处引用过。比如他的《落花有真意,流水亦含情—-卞之琳断章诗赏析》,被张弛在《语文教育人文论》一书引用,2006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再比如,他发表在《阅读与写作》杂志上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命名之寓意》转载率很高呢。红学是显学,处处是学问,发现即价值。这篇文章被张志著的《红楼别论》一书引用,早在2009年8月,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引用是一门学问,自然有引用之技巧,既不能侵犯原作的著作权,又不能犯剽窃罪,如同司机既不能酒驾,更不能不守规矩。引用谁的文章明说,注明出处,这就是“君子爱文,求文有道”吧。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