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水土这方人 ———邳州民间艺术巡礼:张士伦

这方水土这方人  ———邳州民间艺术巡礼:张士伦

邳州人创造了邳州民间艺术,邳州人热爱民间艺术。

邳州热爱邳州民间艺术的人,自愿地组织了邳州民间艺术沙龙;成立了邳州市民间艺术挖掘、开发指导委员会;民间艺术培训学校, 开设了邳州市民间艺术珍宝坊商店…….

当你走进邳州市民间艺术珍宝坊时,你会看到:那雄健威武的纸塑狮子头,惟妙惟肖的民间剪纸,夸张而拙美的农民画、五彩缤纷的虎头帽,龙飞凤舞的龙凤花鸟字,令人捧腹的三寸金连麻编鞋、披着历史风霜的老兰印花布,巧夺天工的民间玉雕以及各式各样的香包…。

邳州的民间艺术,已作为邳州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在国内外传递。邳州市委书记明确指示:对外交流,就打出邳州民间艺术这张王牌。历届邳州市市长曾多次说:到邳州就寻到艺术之根。

在经济大潮席卷世界的时候,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在信息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还有生存的空间吗?

邳州人不忘历史,时刻惦记着列祖列宗,传承着古老文化。当远方来客,上级领导、亲朋好友,踏访邳州时,你就会得到一件或多件民间艺术珍品。踏入邳州,你就会有一种反璞归真的感觉。

让我们打开邳州民间艺术的档案,寻觅邳州民间艺术的印迹。

第一章邳州民间艺术档案

周恩来说:你们邳县壁画搞得好,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

1958年12月3日,邳州农民画画家梁为忠收到了莫斯科七年制中学生古列忙线·娜远达维志拉夫·拉夫娜的来信,信中说:“看了你的画,我非常喜欢它……”

1960年8月13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第三次文代会的代表,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当周总理得知梁传魁就是江苏省邳县(经国务院批准,现改为邳州市)的农民画家时,他握住梁传魁那布满老茧的手说:“你们邳县壁画搞得好, 要坚持生产,坚持业余、扩大队伍。”

1977年元月。

中国美术馆。

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李金友,作为全国5位农民画家代表,出席了会议。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华君武对李金友说:“邳县的农民画要重新振兴。”

1988年7月5日。

中国美术馆。

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副部长高占祥出席了邳州农民画在京第二次展出的剪彩仪式。

1991年6月26日。

美国客人乔安顿女士,在南京大学听了邱教授介绍了邳州农民画后,立即赶到邳州,购买邳州农民画和民间剪纸。

1992年3月2日。

北京文化部群文司办公室。

群文司司长常泊、司负责人张聚宁、业务指导处处长徐绵华等正在研究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命名大会会址。

他们听取了刚从邳州考察回来的张彤的汇报后,常泊司长讲:“我们这次命名大会,也是现场会,江苏邳州农民画搞得很有特色,1958 年曾作为农民画的先进典型,向全国介绍,会议应定在邳州! ”

1992年4月6日。法国朋友丰塔尼尔夫人,在法国看到邳州农民画展,十分喜爱这些出自中国农民之手的民间艺术,专程赶到邳州,一览邳州农民画的风彩。

1992年6月24日。江苏省邳州市接待了全国24个省市、82名画乡命名会议的代表。

1992年8月20日。瑞典客人期蒂芬、劳施来邳州看了农民画展后,在留言簿上写道:观看了你们极好的作品收集,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

……

1991年10月邳州市被授予民间现代绘画画乡。

1993年12月邳州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剪纸之乡。

1995年,张桂英(刺绣)、王桂英、曹瑞兰(剪纸)、汤元靖、李金星(龙凤花鸟字)等五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光荣称号。

2008年6月,屈绍金被国务院授予邳州跑竹马项目传承人。

2009 年,邳州市官湖镇农民石荣圣纸塑狮子头第六代传承人, 被国务院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项目传承人。

62 岁的张德玲的张氏虎头帽,二十多个品种,夺得了中华巧女的美誉。

2010年邳州市政府投资1.6亿元,建成11万平米面积的邳州玉雕城,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玉雕基地。

建国以来的六十多年,邳州的民间艺术获国家级金奖、银奖的达九十七人,有二十人获中华巧女的光荣称号。

 第二章“告状”画引起的轰动

民间艺术是人民自发的创作,邳县从事有组织活动始于50年代后期,陈楼乡农民张开祥、张友荣画了一幅漫画《老黄牛告状》为开端,1958年8月《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邳县成为壁画县的消息,紧接着在北京首次举办了《邳县农民画展》,并出版了《邳县壁画选集》、《邳县张贴画选集》、《专论邳县农民画》、《合壁集》……

——摘自1991年6月15日《经济新闻报》

1956年,全国开始了合作化运动。

江苏省邳县陈楼乡新胜一社社员张开祥、张友荣是两位目不识丁的农民。他们在土改时分得了土地和财产,过上吃不愁、穿不愁的好日子,如今又成立了合作社,土地连成片,牛驴归了社,只管干活,收种自有社长操心,他们一天到晚乐哈哈的。他们热爱新生活,热爱新制度,热爱自己的合作社。1956年6月2日,吃过晚饭,在饲养棚前闲啦呱,碰巧发现饲养员偷了豆料,心中十分气愤,便画了一张《老黄牛告状》张贴画,并编了几句顺口溜:“老牛泪汪汪,找社长去告状,发我的饲料粮,饲养员全扣光,饲养员呀饲养员, 你是多么狠心肠! ”

这张告状画画好后,贴在乡政府门前的墙上,画贴出后,轰动了整个乡政府。有的夸画画得好,有的骂饲养员心肠狠!连10多里路远的社员都赶来看这幅画。当时任陈楼乡乡长的许敬兰,在乡长办公会议上讲:“农民画画从画传统画到画现实生活,从自我欣赏到为现实服务,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认识飞跃,我建议新胜一社以张开祥、张友荣为骨干,成立美术小组,为当前各项工作服务。”

陈楼乡新胜一社6人美术小组成立了。画了不少反映现实的张贴画,乡政府在这个社召开了现场会。现场会开过后陈楼乡社社有美术组,村村有黑板报,到1957年底,全乡画了5万多幅壁画。

这一年,刚调入邳县任县长的李清溪下乡检查工作,跑了陈楼几个村,看了一幅幅反映现实生活的壁画,心中很高兴,他找到乡长, 叫乡长汇报工作。老许从当前作物布局、农民生活、扫除文盲、灭蝗、科学种田等大二小三地作了全面汇报。汇报后,等着县长作指示。李县长合上笔记本,故意严肃地说:”你们乡里背着县政府还干了一件事,但你没有汇报!”许乡长吓了一跳,忙说:“我们乡最近干的工作都汇报了,没有背着县里干其他事!””

李县长讲:“没有,各村那么多壁画是怎么上墙的? ”许乡长这才把张开祥、张友荣如何画老黄牛告状,乡里怎么开现场会,现在全乡已有多少个美术组,画了多少张画等情况,向县长作了补充汇报。李县长拍拍他的肩膀说:“这是件好事嘛,为什么不汇报?你们先写个材料,做准备下月5号在这里开现场会。”

现场会开过后,邳县农民画的队伍迅速壮大,首先涌入这支队伍的是民间艺人,剪纸艺人、泥塑艺人、木匠、铁匠、雕塑匠、扎纸匠、泥瓦匠、画门神的画匠、缝纫师、刺绣姑娘、捏糖人的、制玩具的、做门笺的、扒罐盆的,还有教师和在校学生。全县成立了1800多个美术组,参加人员达15000多人。从1957年一1958年8月,全县共画壁画93000多幅,张贴画90000多张。

邳县农民画以它原始的画法,朦胧的寓意,质朴的情调,纯真的感情,稚拙的趣味,粗犷的个性,走进了绘画的艺术殿堂。

邳县这块古老的土地,被农民画家涂得五彩缤纷。

江苏省在邳县召开了现场会。

省委宣传部长欧阳惠林在现场会上指出:“邳县农民画使人耳目一新。”

当时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的李进在题词中写道:“古运河边景色新,新城王冕藐唐寅,邳县无数生花手,伯乐常存足马心,七十大娘提画笔,八旬老妇放歌声。敦煌不及此间好,新人新事新感情。”《人民日报》在1958年8月8日以《人人齐动手,村村是画廊》为题,介绍了邳县农民画的胜况。紧接着《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美术》杂志等报刊记者, 涌入邳县,采访邳县农民画的活动情况。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

中国美协负责人、美术界理论权威《美术》月刊负责人王朝闻两次来邳,三撰其文,以《英雄的业绩》、《技高叶大的群众美术》、《外行内行》三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美术》月刊上。著名漫画家华君武与邳县农民画家朱会然同纸作画,邓拓在画面上题诗作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

邳县沸腾了。

全国注目了。

邳县农民用心血沾着汗水.在画面上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第三章画中的故事

邳州农民画曾在上海、北京、南京、济南、沈阳、深圳、新疆等地展出10 多次;省以上新闻单位曾 260多次刊稿介绍;1200多幅农民画被省、中国美术馆及各级展览馆、艺术馆收藏,出画集6本;香港爱德基金会用邳州农民画印制了1990年年历;970多幅农民画到法国、日本、意大利、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展出;1500多幅被外国友人购买收藏。1992年,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专门摄制了专题片《邳州农民画》,此片由我驻外大使馆在国庆招待会上,请国际友人欣赏。

——摘自邳州民间美术研究院1992年总结

△意会中的拙趣

谢振铎是邳州农民画队伍中的老画家了。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在他上学时,扎个小草人、编个小草狗、画个公鸡、鲤鱼, 哄得小孩围他团团转。成年后,他开始学画画,他的画多次在外地展出和获奖。他的画既拙又有趣,他画画不注意景物的现实,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他的一幅《农家欢乐园》,展示了各种神态的农民300多人。玉米、大豆、小麦收种不在一个季节里,但却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猪、马、牛和拖拉机相映成趣。他对别人讲:”我的画既管看,又管想!”真是一语道破了天机:一些农民画,真是叫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情感的写意

八集乡农民朱会然,1957年选用优良品种种大豆,获得了丰收。他设想画一幅大豆丰收图。一开始,他画了一棵特大的大豆棵,两位农民用锯子在锯大豆。画好后,左看右看不满意。他后来又画了一褶子大豆,仍不满意。撕了画,画了撕,画了30多幅他均不满意。一连半个多月,他如呆似痴,吃饭不香,睡觉睡不着。后来,他想,大豆能够丰收,是政府提供的优良品种,现在应该把丰收成果向政府报喜。这个想法,打开了他的思路。他画了一个豆荚作船,人站在豆荚船上,过长江、到南京去报喜。画画好后,漫画家华君武给此画补了笔,邓拓题了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实验田”。此画在北京展出时,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看后,深有体会地说:“画家画画用方法,农民画画用感情”。

△习俗的小景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邳州人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邳州农民画作者爱把自己的生活习俗搬上画面。

农历二月二,邳州人的习惯用草木灰在庭院围仓墩,家家吃面条, 名日龙须面,以引起龙抬头,保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户镇农民女画家王克利画了一幅《二月二》,画面上,男的在围仓墩,女的在做龙须面,鸡在吃食,狗在游逛,一付祥和的农家小景,象这样画习俗的还有《接天神》、《祭灶》、《拜年》、《包粽子》、《踩谷珑》、《嫁女》等。有的画家看了邳州农民画后说:”邳州人的习俗,都搬到画面上。”

△内外无别

田烨,是一位多产的农民女画家。她的画全部取材农村生活小景。一天晚上,她从农田劳动归来,看到东邻大叔送肥归来,坐在毛驴车上,哼着小调,悠哉游哉,西邻小妹一蹦一跳牧羊归来,小狗从门内摇着尾巴,迎接大叔,各户的烟囱在冒烟,正是晚炊时分。她回到屋里,放下工具,顾不得洗把脸,便画了一幅刚看到的《晚风)画.画好后,但大婶在屋里做饭无法体现,她把自己想到的大婶,画在屋里, 正在做馒头。按一般常规,人在外面是看不到屋里的,但她想到的都画了出来。后来她的画,水中的鱼,泥土里的蚯蚓都能在画面上看到。邳州的农民画,真是内外无别。

△画中的故事

邳州四户镇有个白马寺,白马寺里有一棵古银杏树。这棵树高20米,干围4.6米,树冠覆盖面积280平方米,显得高大挺拔、扶摇参天、姿态雄伟。据传这棵树植于北魏正光年间,唐朝大将薛仁贵征东时,在此拴过白马。此树”有神”,多次显灵,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5名游击队员躲在树上,50多名日本兵没搜到。后来,日本兵临走时,放火烧了白马寺,古银杏3年未发芽,日本投降后,才根粗叶茂。谁要心术不正,做了亏心事,走在树底下,夏天落叶打脸,冬天落枝砸身。农民画家李大娘画了一幅《银杏树的传说》就是讲的这个故事。像这类传说故事,农民画家都用画面表现,如《葡萄架下》、《石榴树的故事》、《徐庶洞》、《韩信的瓜屋》,这些画只有邳州人能看懂,外地来人,你会看一幅,听到一个动人的传说。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邳州农民画家没经过专业美术培训,对他们来说,更谈不上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他们的画,大多重意向表现,注重作者感情表露,不求具体的形似,但求心理的描写。他们作画都是用大红大绿色, 随感而生。对于画画的虚与实、块面的大与小,色彩的冷与暖,形象的动与静,线条的粗与细等一系列矛盾,考虑得并不那么周全,所在画出的画,拙中之美,稚中之趣,令人捧腹。

一次在农民画培训班上。我看年近70岁的罗彩老大娘正在画一幅《一年四季》图。我看图问他:“你画的人物鼻子、眼睛分不清,比例也失调,为什么不能改一改! ”罗大姬严肃地说:“象不象俺心里有数,要真画象了,那还不如到照相馆去照张照片,还要这画干什么! ”

怪不得齐白石大师讲:“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禁区的突破

1991年1月,江苏省第二届农民画展,农民女画家邱士珍的《夏夜的小河》被评为优秀奖,当记者采访她时, 问她:”你敢冲破禁区,大胆构思这幅画,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她腼腆地笑了笑说:“专业美术作者,敢于找模特儿,敢于画裸体,俺以前作画从未敢冲破这个禁区。后来我想,农民作画,也要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力争质朴诚实的态度,把令人产生艺术创造冲动的画面表现出来,我门前的小河,夏夜之时,我就看到几位姑娘脱光衣服在洗澡。这幅画也象辅导老师讲的:源于生活。”你听,她说得还怪有理论深度。

我们面对《夏夜的小河》这幅画,不由得使人对画家的审美观点和大胆的艺术创造叫绝:宁静的夏友,满天星斗:一勾弯月,小河边两豫垂柳,在微风中轻摆,河塘里荷花盛开。九位村姑,一位穿短裤短袖,两位只穿短上衣,六位姑娘全裸,在河塘洗澡。多么优美的一幅女浴图。看后.叫人感情升华.感慨万千:大自然赋予人的美, 使其他一切相形见绌。

这方水土这方人  ———邳州民间艺术巡礼:张士伦

第四章民间艺术家的执着

邳州的民间艺术家的执着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她)们这种执着的精神, 才有了今天邳州民间艺术的春天。——香港雕塑大家文楼

△”顽固不化”的石荣圣

石荣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官湖农民,他父亲石启光是纸塑狮子头第五代传人。舞狮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这种习俗源于三国,流传于南北朝,盛行于唐。随着华人的外流,已传播世界各地有华人居住的场所。1966年10岁的石荣圣跟父亲石启光学做纸塑狮子头。这事被当时的红卫兵知道了,抄了他的家,并对他说:“这纸塑狮子头,是四旧的东西,要不看你还是个小学生,我们就批斗你。”“顽固不化”的石荣圣,只有在夜间向父亲学习。他在学习父亲纸塑狮子头的基础上,又制成小模具,做成很小的狮子头,装在礼品盒中, 一些客商和外国友人都到他处购求一对小狮子,放在家中辟邪除恶, 永保平安。

石荣圣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2009 年,石荣圣的纸塑狮子头被国务院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穷困潦倒的张桂英。

张桂英1958年生于邳州戴圩镇,她心灵手巧,从小就热爱民间艺术,她8岁时,就跟左邻右舍的大娘,老奶奶学绣花鞋,剪花样, 做花帽,编麻鞋。成人后,她是这方园几十里路的巧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出门窜乡进户,为出嫁的姑娘做花鞋,自己绣花鞋垫, 香合包,编麻鞋,四外出售。出售这些东西,远远不能解决她的生活, 生产队又扣了她家的口粮,这时的张桂英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口粮,只好以自己的手艺,挣点钱,养家糊口。到了九十年代她的民间艺术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并多次参加民间艺术大赛,并多次获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她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后,由于她长期不在村里,村里不给她分地。没办法生活,他找到邳州市委宣传部,邳州市委宣传部派一位副部长到了戴圩镇,找到她所在的村,才解决了她应分的土地。如今的张桂英刺绣、剪纸、麻编鞋,已作为收藏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她带的几个徒弟,已经成材。张桂英看她的团队做的民间艺术品活跃在邳州及全国各地的旅游点,心中十分快慰。

  • 淮心沥血绘长卷

邳州市徐塘乡农民王艳,1962年生,是邳州农民画的后起之秀。她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几期市文化馆举办的农民画培训班后,她便爱上了农民画。她数十次在全国获奖。成了邳州市比较有影响的农民画家。王艳家住在运河岸边,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运河岸边的变化, 1997年她决心绘出百米长卷《运河风情》。为了画好这幅长卷,她请教了不少专业画家和教美术的老师,最后她决定以前在纸上画,改为在纯棉布上画,颜料用丙烯,达到长久不退色。

她丈夫原在市里一个企业上班,当时已下岗,孩子还小,四口人只有一亩多地,生活十分困难,她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购了100米纯棉布和颜料。为了画好这幅长卷,她步行近千里,绘出了草图。为了维护家中的生活,她白天外出打工,晚上绘画。2002年长卷还未画一半,家中没钱买颜料,孩子还要交学费,她跑到娘家借来2000元,购值了颜料给孩子交学费。当她得到2007年8月”扬帆奥运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精品展”在青岛举办。这时她的长卷还差8米未画,她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连续绘画了50多个小时,才完工。百米长卷画好后,王艳的双眼熬的布满了血丝,她顾不得休息,连夜赶到了青岛。在这次精品展中,长卷获得了最高荣誉。韩国一位老板,愿意出资 98万人民币购买她的长卷。她看着这沤心沥血十年绘画的长卷,没舍得出手,又背回了邳州。

△新生力量的涌现。

邳州的民间艺术队伍,不断扩大,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积极加入这一行列,比较有名气的有冯艳、陈海涛、邹文才、朱成梅、赵敬华、王英先、李佰侠、赵敏、孟庆凤、徐建平、杨年成、杨月珍、李莉、王广秀、朱桂丽、韩静、姬传秀(民间剪纸)王艳、张士彩、李梅(农民画)、汤向云(龙凤花鸟字)、王学云(刺绣)。邳州市还成立领导班子并有专业人员的指导,新生力量的涌进,民间艺术产品的开发,为邳州的民间艺术拓宽了道路,提供了生存空间,走出了以文养文的良性循环之路。

第五章历史画卷看源头

邳州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生长着十分丰富的人类文化和千古风流人物.据文献记载:夏史邳就是其中的小国之一,《左传》中讲,”薛之皇祖……奚仲迁于邳。”《史记.田敬仲世家》讲:”下邳……为齐相邹忌的封邑。”汉初,韩信封楚王,都设下邳。东汉置下邳国。三国时,刘备、吕布、曹操为争下邳而战,后吕市死于下邳的白门楼…

——摘自《邳州志》前言

△土山庙会

邳州有一土山,土山有一关帝庙。

三国时,关羽为护义嫂,屯兵予土山。山上留有关羽的马迹亭和磨刀石。后人在此建关帝庙和马迹亭。庙在正月二十四落成,土山四周村民来此烧香的、求佛的、还愿的……络绎不绝。久而久之,每年正月二十四日,形成庙会。

大明永乐二年的正月二十四日,天刚麻麻亮赶庙会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向土山涌来。

关帝庙前30亩的斜坡地,便是庙会的会址。

庙会盛况空前:卖吃食的,头一天就安营垒灶,馒头个大皮白, 圆烧饼、长朝牌、薄煎饼香飘四野;酸的辣汤、豌豆水浆、盐豆热粥, 热气腾腾。高粱杆串包子、煎豆腐泼辣淑,引人滴涎。

糖稀匠做成仕女图,

捏面人专捏封神榜上将,

皮影戏,锣鼓声声,

轴鼓戏,拉魂拽魄。

儿童玩具,比比皆是:花啦棒子胡老鼠,外带帮帮车,红红绿绿泥公鸡,憨态可爱的泥娃娃,威武严肃的关公像,身披彩带的泥菩萨……

带胡椒眼的斗蓬,元宝式的柳条筐子,巧夺天工的细席子、香荷包、绣花枕,使人爱不释手。

每年一次土山庙会,使邳州的能工巧匠,得以一展风彩。

这一天的庙会盛景,是土山的沈秀才给后人留下的笔迹。

  • 乾隆加口戏村姑
  • 清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经邳州,他的龙舟停在邳州的咖口码头。在龙舟上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便上岸,信步而行。举目远望,远处山形成黛色,若隐若现;近处看,成片的小麦刚刚抽穗,在清晨的微风中,此起彼伏,各种叫不出名的野花,点缀其问,小蝴蝶花丛戏闹,小蚂虾不时跳起。乾隆皇帝深深地吸了一口清香微湿的空气,仲个懒腰随口而说:”古邳州山水清秀,但不知人可风流?”猛一抬头,一位村姑由远而近,向他走来;这村姑上身穿黑白蜡染紧身褂,下身是绿色纺绸裤,头上斜插两朵鲜花,脚穿二龙戏珠绣花鞋。她右手拿个小镰刀,左手提个小竹蓝,走走停停,不时弯下腰来,挑棵野菜放在蓝子里。她是洲口村白寡妇之女白茹鹃,今早奉母命,赶早出来打猪草。她只顾挑猪草,没注意有人,一直走到了乾隆皇帝跟前。

乾隆看着这如画的春景,瞅着这画中人白茹鹃,即兴作出一副对子:碧的水、绿的山,人在画中;头戴花、脚穿花,花中之人。乾隆皇帝下江南,巧遇白茹鹃,引出一段三戏白茹鹃的故事。后来乾隆把白茹鹃纳为妃子,他对白茹鹃说:”邳州美的如一幅画,白茹鹃便是画中人。”

△黄奋基咏春会

光绪十六年的正月十二日,邳州岁贡黄奋基,刚吃过早饭,就听到街上锣鼓响了。他知道闹春会又开始了。邳州的习俗是每年过了新年,从正月初三至二月二日,是闹春会的日子,春会便是各种民舞表演。邳州春会中的民舞有耍狮子、舞龙、高跷、落子、姜老驼姜婆、独杆轿、跑竹马等14种。一村组织一个春会,互相串村拜年。

黄奋基走出了家门,来到大街上,各家的大人小孩己涌上了街头。只见一对花脸黄毛的大狮子,在一引狮人的引导下,翻、滚、跳、跃, 边舞边走。狮子后边是一独杆轿:两名轿夫穿红着绿!抬一木棍,木棍上坐一七品县令,顺着木棍忽上忽下的颤动,做出各式各样的表演。一黑衣小儿在轿前边舞边唱,不时引得村民哈哈大笑。

黄奋基看罢春会,回到家中,满脑子仍处在看春会的兴奋之中, 他拿起笔写下了《观乡会俚词》两首:

其一:前头狮子一声吼,东倒西歪人乱走,

果然大小尽如狂,相习成风今已久。

其二:红鼎为官独杆轿,黑衣小儿前呵道,

相逢不必吓乡民,只顾人人开口笑。

△历史上的作坊村

清光绪年间,邳州有几个村是远近闻名的作坊村,名气比较大的有扎纸村杜家,剪纸村加口,画门神村南冯场。

杜家村是一个紧靠河边的小村庄,早先是一家姓彭的祖传手艺, 慢慢地全村都学会了这门手艺。老人病故后,儿孙为体现孝心,扎两个童男童女给老人阴间使唤,扎牛羊猪作为阴人财富。还有的大户人家扎车、扎轿、扎金银,那些纸扎的人、马、牛、羊,栩栩如生,维妙维肖,远看是真的,近看是活的,点火方知是假的。

邳州民间有句顺口溜:”涧沟的萝卜,依宿瓜,迦口的闺女会剪花。加口村的剪纸从什么时间开始无法考证。女孩从4岁开始便学剪纸,一直剪到老,那手艺可称一绝:拿起一张纸,不用画图,看啥象啥;”剪条狗,能会走,剪头牛,会摇头,东庄剪荷包.香到庄西头。”每年农闲,加口的闺女、媳妇,手提花篮,装上五彩纸,一把小剪刀, 走村串户蹲街头,要什么剪刀什么,千儿八百不重样。

门神的北冯场村,更是一绝:腊月逢集,每集均有北冯场的人。铺上一张桌子,几张纸,主随客便随心意要避邪气画关公。要镇妖魔画钟道,要护宅院画门神。新年将到,农户为了图吉利,年除夕必须贴张门神,永保平安。有求必应,年复一年,北冯场村的画师,创出了自己的名牌。

这些便是邳州民间艺术的源头。

第六章给画外人补笔

近40年来,邳州农民画作者,有4人考取大学,专攻绘画,有6人加入了省美术家协会,有3人加入了全国美协,有两个被评为副研究员,有400余人在学校、工厂、银行、报社、公司做专职美工、美术编辑、美术教师、宣传干部。

——摘自邳州市文化局1992年年终总结

邳州市农民画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国门,成为闻名于世的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邳州的农民画家队伍,逐年壮大,一些农民画家已成为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小有名气的专业画家。那么辅导、培植农民画作者的画外之人,在本文应该给他们补上一笔。

李金友从农民业余画家,到今天的副研究员、全国美协会员、江苏省版画院兼职高级画师、邳州美术研究院院长、文化部授予的民问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这中间的路,七扭八弯,走得很艰辛,但他一直走下去,没回头。

1984年,他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他破格考取了南京艺术学院。他坚实的生活基础,来自民间的丰富素材,在张树云、陈大羽大师的指导下,用线条和颜色反映他熟悉的勤劳、豪放、粗犷的父老乡亲。他创作的《踩谷珑》、《粥米、红糖、喜鸡蛋》等画到法国展出, 被外国人友人购去。1986年10月在他即将毕业之时在南京搞了《家乡风味》个人画展。画展轰动了南京城,南京艺术学院准备叫他留校, 一边教书,一边深造。他深知,他的岗位在农村,毅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邳州。他的辅导老师理解他的心情,临送别时,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心系在邳州的黄土地上,到你的画友中去吧!”

他回到家乡,筹备了邳州美术研究院,被市政府任命为院长。他骑着自行车,戴个斗蓬一年360天,有200天在农村转悠,他收集民间艺术,撰写论文,辅导农民画业余作者,编辑农民画册,布置各种展览,向外地来宾介绍邳州农民画的发展、演变、流派及欣赏价值, 每天工作达十三四个小时。

颜廷芳,60年代初期大学毕业后,分来邳州做群众文化工作, 他从一个普通的美工而走上了文化局副局长的岗位。

在长期辅导群众文化活动中,他发现邳州民间艺术十分丰富,十分珍贵,在发展农民画的同时,其他艺术要同步发展,有的民间艺术已到了抢救的边缘。

邳州剪纸曾轰动一时,据传讲: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加口巧遇才女白茹鹃,后纳为妃子。临走时,白茹鹃带走一箱子剪纸,进了京城,乾隆皇帝还为他专门举办了一个剪纸展。邳州剪纸与邳州农民画同一源头。其流派、手法、气质极其相似,解放以后,重视了农民画的培植而忽略了民间剪纸。

为了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他用了两年时问,跑了400多个村庄,行程1000多公里对700多名剪纸艺人进行注册、登记,他还拿出夫妻俩多年积蓄的3000多元,购置了几千幅剪纸作品,几千门门笺,并装裱加工,标上作者简介,并挑选了480多件精品,送到省美术馆和中央美院展出。他主编了一本《邳县民间剪纸》由江苏省美术出版社出版。

为了进一步发展民问剪纸艺术,他在文化馆举办了20多期民间剪纸培训班.老师是由他挑选出来的剪纸技术精、有一定文化的人担任。5年时间,在全市就培养出600多人,充实了剪纸队伍.剪纸艺人曹瑞兰曾随中国民间艺木考察团赴法国考察并现场表演。新培养出来的剪纸艺人,大多数是农民画队伍的骨干,他们互学、互补、互相促进。

颜廷芳,这位组织、领导、挖掘、扶植民间艺术的基层文化干部, 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于1990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享年只有48岁。提到邳州市的民间艺术,还要提到文化馆副馆长高子亮。

高子亮是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他1950年参加工作后,先当教师,后被任命为文化馆副馆长。他浑身充满了艺术细胞,吹、拉、弹、唱样样通,书、琴、诗、画门门精。他编的几个大戏,演遍了大江南北,他写的文章经常见诸各大报纸和刊物,在邳州,是个出了名的才子。

1957 年,邳州的农民画刚刚起步时,他一头扎进了陈楼乡,组织美术小组,举办农民画培训班。他写的文章《我们是如何组织农村美术作品的》,第一次向全国介绍邳州的农民画。在农民画画掀起高潮时,他步行跑了600多个村,行程 5000多公里,普查民间艺人种类,收集农民画,购买泥人、泥马、泥玩具、狮子头。他的屋里,堆满了民间工艺品。”文革”期间,造反派以鼓吹”四旧”的总头子的罪名,对他进行批斗、体罚、关押。一天晚上,5个造反派勒令他连夜写出悔过书,保证今后不再收集”四旧”的东西。他一夜吸了三包丽华牌香烟,但一个字未写。当造反派,把他收集的民间工艺品拉走后,这个从不掉泪的汉子,第一次哭了。

高子亮拒绝写检讨,成了一个”顽固不化”分子,而被下放到张楼乡小彦生产队劳动改造。在小彦劳动时,他又组织一批农民绘画爱好者,成立美术小组,在”地下”作画。小彦村的美术组,是当时剩下的唯一的农民画组织。

1972 年,高子亮恢复了工作,又回到了文化馆当副馆长。这时他已是年近 50岁的人了。他顾不得身体多病,组织农民画家作画, 深入基层调查,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

1989 年,高子亮在自己的岗位上倒下了。心脏病的突然发作,

使他遗憾地闭上眼睛,他一篇论文还未结束,发展农民画的计划还未起草好,准备出版的农民画作品还未选出·…

高子亮,为了邳州的民问艺术,硬是累死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邳州的民间艺术占着首要位置。邳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高伯华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从 2004年,普查开始,全市发动16000人的普查队伍,经过普查和申报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邳州市级第一批45个,第二批115个,徐州市级20个,江苏省级9个,国家级3个。编写了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五卷,达260万字。高伯华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的先进工作者。接手高伯华工作的郭锐,全身心地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挖掘工作中。从此邳州的民间艺术载入了史册。

春风轻拂,邳州大地花开遍野,红的、黄的、绿的、白的……年复一年,永不衰败。

一切艺术之根,来自民间,民间艺术的创造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农民绘画同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间工艺……组成了一个民问艺术的大家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奇妙的、美好的精神世界:而它又伴随着劳动人民的主活习俗、衣食住行、美好的愿望,体现着物质的文明。

邳州民间艺术,以邳州的乡情、邳州的乡音、邳州的家乡风味, 邳州的土特产跻身于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之林,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芳香。

(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8条)

  • 5767
    5767 2023-01-19 02:01

    邳州民间艺术(解放后)简史,写好,不易。
    金川

  • 5767
    5767 2023-01-19 01:57

    这篇文章史实详实是对邳州文化的总结,具有巨大贡献!金川

  • 黄海昇
    黄海昇 2022-07-17 22:16

    全面了解邳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邳州文化艺术土壤深厚,根植于民间基层,人才辈出名家众多,身为邳州人为此自豪。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2-07-17 01:13

    张部这篇大作真是太棒了,热情的讴歌了我大美却州的这方水土这方人,详实记录邳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即有历史又有发展历成。以事实为依据,以人物为见证,像串珍珠一样,串起了我大美邳州的民间艺术瑰宝!值得大敬的是,士伦老师已年介八十,始终笔耕不缀,热情搜集整理我大邳州的民间艺术瑰宝艺术!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向士伦老师致敬!祝您身休健康,幸福长寿!

  • 孙云花
    孙云花 2022-07-16 20:51

    邳州文化值得全国推广学习,邳州好样的!

  • 毛根甫百度红
    毛根甫百度红 2022-07-16 18:39

    写的很好!学习

  • 邳州徐建平
    邳州徐建平 2022-07-16 13:44

    张部长写的好,是一通记载邳州民间起源,队伍壮大,发展传承史

  • 王英先
    王英先 2022-07-16 13:18

    看了这篇文章,更深入的了解了邳州的文化,邳州的农民画,剪纸,跑竹马…等非遗传承,是他(她)们辛勤付出的结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好文章,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