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聊发写作狂 乐为生活唱赞歌—王以太散文集《乡村春秋》序(徐景洲)

 

老夫聊发写作狂 乐为生活唱赞歌—王以太散文集《乡村春秋》序(徐景洲)

一年前微信公众号“文化佳园”作者春节聚会,我曾对王以太先生夸下海口,说照他现在这样的写作势头发展下去,慢了两年,快了一年,就能出本书。

 

王先生当然不相信,因为他的写作才刚起步。出书,之前想也没敢想,现在听了我的话,有点敢想了,但那至少也要等上三五年。出书像是攀上云雾缭绕的峰顶,而他现在,还只是在山脚下徘徊。

 

但我有我的自信。这自信,正是建立在他的厚积薄发的写作优势与“老夫聊发少年狂”式的写作痴迷之上的。在我的编辑生涯中,这样成功的例子并不少。

 

整整一年后,王先生拿着储存在手机里的书稿来我家,征求我的意见。书稿近二十万字,还不包括他的诗作。显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完成了一部文稿,而且诗歌也能单独结集。也就是说,我一年前夸下的海口一点也不“海”,甚至可以说,王先生的写作速度比我想象的还要“海”!

 

这是一个凡事皆有可能的传奇时代,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去努力,就能实现梦想。王先生正是以他的不懈努力,创造了他的写作传奇。

 

又由此想到两年前,一位很熟的书画界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的一位本家,写了一篇稿子,希望我能帮助发表。他还特别叮嘱,作者年龄大了,要多鼓励。我问多大,他说76岁,这是他头一次向本地媒体投稿。不久收到他的电子稿,是关于邳州段运河航道史的。原来这位老作者曾任航道站长,写的是他最熟的本行,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运河故事,很有史料价值与可读性,特别是对于邳州段大运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珍贵而难得。

 

文章很快在我主编的《邳州文化》杂志上刊发。此后又给他发表了几篇有关运河的文章,都别开生面,文笔也流畅,显见功底不俗。我当时以为他的写作,只是出于职业的专长与热爱,然而却一发不可收,并且写作路数大变。他先是写来几组吟诵邳州风光的诗歌,又不断有生活散文发来,而且是三两天一篇,源源不断,仿佛打开闸门的水。文思泉涌,涉笔成篇,情真意切,生动形象,平实感人,娓娓而谈,俨然一位文青,不能不对他刮目相看。

 

一年后,介绍他发表文章的那位书画界朋友请酒,王以太先生在座,于是文字神交经年而终得以谋面。他高大魁梧,温文尔雅,平易随和,有宽厚长者风,看着哪里像77岁老者,其精神气直逼中年人。

 

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推杯换盏,都喝了不少。酒罢一路同行,才知我们就住同一小区,相距不远,于是文友情又多了一份邻里情。越聊越近乎越热乎,不经意间,在巷口路灯下神侃了一两个小时。虽然他年长我许多,却以“老师”相称我,看得出是真心诚意讨教如何在写作道路上走得更远。一时在我醉眼里,老文青变成了初入道的文学小青年,于是滔滔不绝,大言不惭,分享几十年积累的编辑经验、读写心得以及网络写作套路,更有挡不住的热切鼓励与激励。那时我已办了微信公众号,又一次夸下海口:你写一篇我就马上给你发一篇。

 

那天晚上聊罢归家,意兴难平,为此发了一条微博:

2017.6.26

晚上一场文友好酒,谈兴浓,意兴足,上至年近八旬老者,都是文青做派。原航道站站长王以太先生系列邳州航道史,都是独家史料珍闻,哪里想到老来弄墨的他,1962年就在《新华日报》发表过诗作呢?爱好文学是一种崇高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更像是一朵美丽的生命之花。与77岁王先生侃写作于街头,为他拍照,果然是文学老来俏。

 

套用“人来疯”,王先生是“文来疯”。果然此后三两天就有一篇大作在微信上发给我,题材体裁不限,正应了那天晚上我说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总之,放开来写,就是最好!文章写得多了,自然就写得好了”。王先生渐入佳境,不仅很快在本地网友中以文得名,而且诗文还不断被报刊转载,王先生写作的兴致更浓了,这里不妨以我2017年8月16日写的一篇微博为证:

 

昨晚原邳州市航道站长王以太先生微信留言,说他的诗作经我微信公号《文化佳园》刊发后,被《邳州日报》副刊转载,很兴奋。文字发表的快乐之大我很理解,它远大于物质的满足而大到不可比。因为这不是索取,而是社会的奉献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快乐既无比大又无限长久。王先生阅历丰富文笔佳,坚持写,出本好书的时日不会太久。邳州有一大批老年文学爱好者笔耕不辍,成绩斐然,比年轻人更有朝气,是地方文化之大幸。

 

连篇累牍发于微刊,又时有文章见于报端,更加之网友即时好评如潮,极大激发了王先生的创作热情。王先生毫无争议地成了本地网络写作最高产的作者之一,而写作,也极大的打开了他的生活空间。他进入老年大学文学班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又常深入生活搜集写作素材,还常旅游采风。每经一事,便有一文发表,真是乱花迷人眼,明珠落玉盘,读他的文,都有点应接不暇了。

 

一切都是水至渠成,于是我得以在夸下海口的一年后读他的书稿。

 

虽然王先生的文稿大都经我手而发,但合成一集时,还是大大震惊于书稿的厚重与丰富。“王庄风云”专辑是王先生为他的生于斯的家乡而歌,饱含浓烈感情的笔墨,抒写王庄可歌可泣革命史,为先烈英雄立传。百年风云,涌动笔下。秘闻轶事,广搜博集。不仅引得父老乡亲热读,也引发了广大读者对乡土红色文化开掘与弘扬的关注。“家事春秋”温馨而亲切,家庭生活点点滴滴流淌于笔端。长者慈祥仁爱,稚子活泼聪明,年轻人有所作为,和谐而向上,诗书传家美,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形象标本。“醉美夕阳”展示老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老有所为更老有所乐,转化成文字的美好生活更醉人。“运河帆影”诸篇以第一手详实历史材料的独家披露见长,不仅是王先生职业生涯的总结,更是鲜为人知的邳州段运河历史文化大揭秘。“乡村记事”专辑中的童年故事犹为野趣撩人,而故乡人故乡事故乡景都在浓得化不开的乡情笔墨描绘下如民俗画鲜明惊艳。“翰墨情缘”以细腻传神笔触为小城文学爱好者塑造群像:切磋切磨,相濡以沫,同声相求,携手精进。“四海萍踪”是游记文字,国内山山水水如诗如画,域外风情如梦如幻,真是看景不如听景,王先生笔下的大千世界,无不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一篇篇翻阅王先生的书稿,脑海中不时迸出“奇迹”两个字。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书写者,然而,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手机书写出一部书来的,还真的不多,何况这位书写者已是78岁高龄?是的,这就是奇迹,这是一个文学奇迹,也是一个生命奇迹,更是一个时代奇迹。

 

作为一个见证了王先生一篇篇大作面世的责任编辑,乐意为王先生的书作序,更期待他的下一部书稿早日面世!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