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戴庄:开苍

神奇的戴庄:开苍

戴庄镇的自然庄:火石埠、刘(庄)王庄;新庄、高庄和糖坊;南(杨庄)北杨庄、前(浦)后浦;李圩、房庄连闸上;山头、谷山、枣庄营;山窝、山垄接王场;南(戴庄)北戴庄与皂树;杨桥、徐庄、俩(东、西)林庄; 周营、吴营、东黄石; 瓦滩、滕湖、姜(庄)赵庄;栗庄、沙庄及倚宿;胡家大院、小窑上; 要问一共是多少?38个自然庄。

景点星罗棋布  传说美丽动听

巍巍昆仑山脉犹如万马奔腾,穿帐越峡直指东方,戴庄镇有幸博得十二座山峰化作筋骨脊梁。

涛涛武原水婉若银练,汇集曲阜、邹城二圣文脉之灵气,通过陶沟河、泇河、分洪道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滋润着境内72.6平方公里肥田沃壤上,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房。

具备有山有水、刚柔兼备、人杰地灵的戴庄大地源远流长:石祖及陶制石祖(男性生殖器官)在胜阳山被发现,佐证着该地区母系社会已向氏族社会发生转化;六千年前先民的活动留下了刘林遗址;三千年前徐国第三十三世国王宝宗在境内建起国都,取名良城;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梁武帝萧衍在良城废墟上建起他的陪都——梁王城。

梁王城(良城)东北角城墙压蹭着刘林遗址的边缘。

城正东两千米处,在锅山与禹王山连接的山腿上,有多座九女墩,九女墩正北两千米处有郭埠庙遗址。

九女墩东北方一千多米处有石锅一口(锅山因它而得名);再朝东北一千六百米处,有春秋时期古墓一座,当地人叫它大堡子。

九女墩正东一千米处有被唐朝人当作“古槐”欣赏的姊妹槐两棵。

九女墩正东两千米,拐正北一华里处,出土邳州博物馆镇舘之宝、亚洲象牙化石之王两颗;再向北两华里,有黄石公祠,祠内塑有黄石公老祖坐像,他须发皓白,手持《素书》,祠内佛声朗朗、木鱼阵阵、香烟裊裊。

九女墩正东四千米,拐正南约两华里,建有徐州地区共产主义支部缔造者之一,解慕唐烈士陵园。

九女墩正东六千米的倚宿山上,有公元前962年,徐偃王(徐国第三十二世国王)亲手垒起用于祭天的石屋祀;石屋祀历经约700年,韩信倚它过宿,后改称韩信瓜屋,最近处的村庄也改称“倚宿”,时至今日一直延用。

倚宿山古称武原山、徐山,山上景点很多:滑石崖,崖高4米,倾斜45度,表面光滑,来此玩耍的儿童,总要坐到顶部,向下一滑为快;明石崖,光如明镜,反光强烈,传说,曾一度将月光反射在10里外,艾山西一刘姓家的磨眼上,不久此刘姓人家便发财了;望海石,石高2米,传说,在偶尔的时间内,站在该石上,能看到太平洋波涛汹涌的洋面;石鼓,形似大鼓,用石敲击,声似皮鼓,嘭嘭作响;山东部曾建有玉皇庙,庙内塑玉皇大帝。

倚宿山后有一凉水泉,泉水清澈,汩汩外溢,形成小溪;传说,曾有人见到泉内有背如饼鏊(直径30厘米)大的癞蛤蟆;泉内冒出过鲜艳的花朵,该花朵曾骗去摘取人的性命。1940年之前,倚宿山腰有棵苍劲而神奇的大树——“梨驮杨”,即棠梨树叉上生长着一棵杨树,故曰梨驮杨。

九女墩东南三五百米处是鹅鸭城遗址。

九女墩西南二千多米处是禹王山山峰,山上有禹王庙废墟,禹王庙西南与禹王山连体、如同双胞胎的山峰叫胜阳山,名字是因古人崇拜太阳,特别是崇拜盛夏的太阳而由来。

胜阳山西南山腿,再向西三五百米处,即梁王城(良城)正南2500米处,中运河东岸,有东汉完整家族墓园。

梁王的御蜂与九女墩

神奇的戴庄:开苍

传说梁王城里梁王养着几十箱御蜂,平时象训练军队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那样训练蜂子。战时配合部队作战,如有敌人来犯,梁王一敲战鼓,神蜂齐出,专蛰敌人的眼睛,让其无法躲藏。据说,梁王曾用此“御蜂兵”多次打败敌人。

有一天,梁王外出有事,嘱咐家里任何人不要动他的蜂子。梁王走后,公主下楼,见院中蜂箱旁挂着一个大鼓和一面铜锣,心中好奇,便随手拿起鼓槌敲起来。箱中神蜂听到鼓声纷纷飞出,到处寻找目标。因找不到敌人,飞累了就落在地上休息,密密麻麻地象鱼鳞一样,后来在此地建的村子叫鱼鳞,就是现在台儿庄区马兰屯镇的于里村。蜂子因一直听不到收兵的锣声,不能飞回,时间一长在一沟旁迷失了方向。后来在此建的村子叫迷沟,就是现在台儿庄区泥沟镇的泥沟村。迷失方向的蜂子,在现在的马兰镇的南洛村、泥沟镇的北洛村分别停留了一会,于是当地的百姓就叫这两个村为南落村和北落村。听不到锣声的蜂子再向北飞,四处散去彻底乱了,所以,才有了现在峄城区的乱沟村。

梁王办完事回城,不见了几十箱的战蜂,听说是公主击鼓放走的,因此气愤至极,冲到楼上,不问分说地训斥了一番。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从未挨过父母一句骂和一次打,这次遭父亲的如此训斥,无地自容,自缢而死。

梁王膝下就这一个宝贝女儿,视如掌上明珠,今见女儿因受自己训斥而寻短见,后悔不已。为表爱女之情和后悔之心,便以金银财宝厚葬女儿,为防贪财之心人偷坟掘墓,就在梁王城附近分别筑起占地约1亩,大小相同的9个坟头,俗称九女墩。

刘林遗址

刘林遗址位于良城村西,梁王城(良城)北偏东约200米处。

1957年,中运河复堤取土暴露文化层。1959~1960年两次调查发掘,确定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定名为刘林古墓群。遗址面积370余平方米,发掘墓葬145座,出土文物804件。其中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斧、锛、凿等,玉器、石器59件,骨角、牙器215件,钵、罐、鼎等沙质陶器530件。根据考古专家鉴定,距今约6000年。

九女墩

九女墩是位于李圩村东、禹王山至锅山山腿上的多座墓葬,当地人传说埋的是梁王的九个女儿。梁王,指的是南朝梁国皇帝,距今约1500年,但从九女墩出土物分析,多数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遗存(正置徐国时期),距今约3000年。如果真是某个国王九个女儿的墓葬,这个国王只能是徐国国王,而不是梁国国王。由于历史悠久,时空跨越几千年,百姓有可能将徐国国都良城内的良王,移接给了梁王城内的梁王。

1982年,发掘九女墩二号墓(路南),墓穴长、宽及墓道各10米,墓壁镶木板,四周装填1.2米厚木炭,顶封白膏泥,出土玉璧、玉环、玉龙、铜戈、铜车饰、铜首、铜腰扣、铜镞、铜剑等40件。

1993年,发掘九女墩三号墓(路北),出土随葬物310件(组)。

一  青铜器222件,器类有鬲、鼎、豆、壶、尊、盘、编钟、缶、剑、戈、簇、锯、削、车马器等:

鬲1件,鼎6件,豆5件,壶1件,尊1件。

编钟19件:其中甬钟4件,镈钟6件,钮钟9件。

缶1件,盘5件,杖饰1件,剑3件,铲3件,镰4件,锯1件,凿1件,削6件,车饰6件,钩2件,簇80件,锄3件,锛4件,马衔22件,连环6件,罐16件。

二  石器编磬13件。

三  陶器25件。

四  海贝一组,数千枚,玉环2件,水晶环2件,玉璜25件,玉串珠一组30颗。

1995年,在九女墩(四号墓)出土:一 铜器:鼎3件、缶一件、戈17件、矛6件。二 随葬器物:斧2件、编镈6件、编钟8件。石器:编磬12件。陶器35件、鼎5件、鬲三组5件、豆11件、罐10件。硬陶器4件,其中三乳丁足罐3件。

从九女墩出土的编钟,一套展览在邳州博物馆内,一套展览在南京博物院内。

山头家族墓园

2006年11月1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在山头村西、胜阳山西南山腿正西三五百米、中运河东岸处发现东汉时期家族墓葬群,墓地东西长80米、南北长82.5米,占地6600平方米,发掘清理5500平方米,墓主头南脚北,墓葬共分五排,每排10座左右,墓地核心区因祭祀被火烧成红土堆积一处。

墓地四周有宽约20米、深1.4米、圆角方形隍壕(护墓沟)。隍壕东南有内宽8米、外宽13米的出入口,这是一座东汉时期完整家族墓园,墓园内墓主属于中小型地主家庭。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1日,经抢救性发掘,共发现东汉墓葬45座,明清墓葬3座,出土了绿釉陶器、瓷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文物300件。

鹅鸭城传说

鹅鸭城遗址在戴庄镇境内,山窝村西,是座东西南北长各500米的正方形城池,它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南面)临湖。不难想象,当年鹅鸭城映衬在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的环境中。鹅鸭城建于什么年代,为谁所建,说法不一。

一说

鹅鸭城里住着鹅鸭(哼哈)二将,所带人马镇守在梁王城东两千多米处,是梁王城的护卫城。

二说

梁王萧衍在位48年,在世86岁,一生四次脱龙袍穿袈裟在同泰寺讲经。他提倡不杀生,力推养生放生,并安排10多家百姓,住在鹅鸭城里养鹅鸭用于放生。当年城里杂粮充盈,城南门口连接一望无际、波光粼粼、水底鱼虾肥美的万顷湖泊(现在叫白滩湖),正是鹅鸭生息繁衍的好地方。所以鹅鸭城是梁王萧衍养鹅畏鸭用于放生的放生城,此城命名鹅鸭城自然顺理成章。

三说

鹅鸭城是徐国三十三世国王(宝宗)所建的都城,根据古人迷八卦、信风水的习俗,鹅鸭城占尽风水条件:东边有泇河,当时叫武原水,由北向南流淌。北面、西面是戴庄镇中部连绵最长、座卧最多的山峰组合。

城东北方的青岗山,其山腿向西伸展连接锅山,锅山厚重的山腿向西南吃力地弯转2千余米,接上禹王山,再向西南就是胜阳山。

青岗山、锅山、禹王山、胜阳山,四座山峰绵延六千米,在三千米处弯曲,自然形成120度钝角,该钝角在鹅鸭城西北部形成拱卫之势,鹅鸭城就座落在该钝角的平分线上。

城东南百米外是谷山,它凸兀孤立,成为鹅鸭城刚正不阿的“文峰”。城南是一马平川的万顷湖野。正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

说它是诸侯国国都,也近乎确切。

四说

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命大将伍子胥、武圣人(孙武子)向北称霸,赶跑徐国第四十四世国王章禹,消灭了相传1649年的徐国后,在北方建起新的根据地。1995年春,南京博物院、徐州文化局、邳州博物馆联合发掘九女墩二号墓,对出土乐器的考察,此墓主人自称是吴王之玄孙,乐器铭文文体及器形风格均属吴系。现在,鹅鸭城地表尚存大量春秋晚期几何印文陶片,该陶片符合吴国生产陶器碎片。

鹅鸭城是夫差建在北方新的根据地,该说法也成立。

五说

鹅鸭城是韩信管理时武原县城址,刘交管理时武原国城址,东魏孝静帝管理时武原郡城址。虽然也有文献记载的武原县、武原郡、武原国城址是良城,两城相距仅两三千米,年代久远,两地弄混了也有可能。

1979年夏,出土于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公社(离戴庄镇三四十公里)一枚石质、黑色、边长2.3厘米、厚1厘米白文篆体双面刻“武原令印”四字印章,佐证武原地区真实存在。

鹅鸭城是以上五种说法的哪一种,还是属于第六种说法,有待考古人员用科学方法予以确定后再下结论。

大堡子

戴庄中学正西400米处有座12米高、占地约1亩的大土堆,土堆西面特别陡峭,几乎成90度角。最上层有1米厚封土层,该封土层是含有贝壳的沙土,土质与两公里外西泇河河床沙土相似,当地人叫它大堡子。

大堡子处在青岗山与蝎山之间,偏于青岗山一边,是凸兀在峡谷中的纯土堆。正西200米外,青岗山与蝎山山腿相连接。

1997年冬至1998年春,徐州市博物馆与邳州市博物馆组织戴庄村村民,党员、退伍军人青壮年10多位,对大堡子进行两个多月的发掘,出土编磬一套、精美彩陶瓮一尊、刀币若干枚。考古人员初步认定,这是春秋时期古墓。

从发掘现场看,挖出彩陶瓮的地方偏于大堡子西边边缘,是在一个有芦蓆包裹的木匣中,且用一片瓦片盖着,木匣和芦蓆都已腐烂,只是在坑壁上留有蓆印。彩陶瓮东南1米处的坑里有一具骸骨,像是看墓的殉葬者。彩陶瓮东2米处出现18个台阶,台阶南北长4米,台阶的高和宽各18厘米,是通往东门的过道。越过台阶是4米见方的平台,平台南北两边各有一坑,坑里各有一具骸骨和少量金属锈渣,考古人员任定,这是把守墓门的门卫。

让考古队员失望的是,该墓没有主墓,更没有墓主。这也不难想象,200多米长的峡谷山水,冲刷了它2000多年,主墓早被山洪冲走。

根据发掘结果看,该墓墓主不是平民百姓,也不是帝王将相,能否是良王九个女儿墓,即九女墩之一,笔者难以肯定,究竟墓主是何种身分,何许之人,很可能成为千古之谜。

发掘前的大堡子长满多种植物,有洋槐树、酸枣子、恋枣子、处桃子、蜡条子、荆疙柴、蜜罐子、小孩子全、枸奶子、刺木苔、鬼咯针、谷毛莠、茅茅草、抓秧草、掐不齐、老驴顿、牛毛雪、星星草、香附子、燕子麦、燕子屎、猪子草、节股草、鹅不食、猪耳棵、狼尾巴蒿、剪子股、老鸹筋、老鸹嘴、秃妮头、灯笼棵、货郎瓢子、车辙菜、荠菜、鸡冠菜、山泽蒜、银银菜、臭脚丫子、血鳝头、拉拉秧、葛条等,还有些叫不出名的植物,这些植物随着四季更替,与南北两座山峰和谐改变。

发掘后的大堡子矮了3~5米,所有的植物不见了,象一头趴在地上皮肉被剥落下垂、掏去心脏的老牛。

山窝古槐

山窝古槐,是两棵苍老的姊妹槐,她俩携手揽腕扎根在山窝,已历几千春秋,树高约9米。姊槐在南,当年胸围3米;妹槐在北,如今胸围2米,俩槐相距5米多。古树于何时破土生长,无人知晓,也无法考证,年老的姊妹槐给山窝人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

唐朝初年,薛仁贵率兵征东路过树下,看到这么古老的槐树感到万分意外,从此留下“薛礼勒马看古槐”一说。当他回到行营,描述壮观的槐树后,一项好奇的老将军尉迟敬德,立即手拎鞭子跨上快马,飞野似地赶来观赏,又留下“敬德打马看古槐”之说。

唐朝初年至今,又过去了一千多年,如今的姊槐,主干已不完整,只留有北半面相当于三分之一的“树皮”状,树皮向北向上伸展,吃力地挑着空心旁枝,旁枝上长满细枝条。妹槐比姊槐稍健壮些,她虽然有完整的主干,但早已空心,向西北伸展的旁枝,悠闲自得地躺在民户的过道屋上颐养天年。

尽管姊妹槐老态龙钟,依然瑾遵时令,和谐变化,春来发芽,秋去落叶,盛夏开槐花、结槐豆,顽强地传宗接代。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一日晚十时许时,姊槐身边燃起熊熊烈火,虽经村民奋力扑救,槐树几乎变成木炭。第二年春天,尽管老天爷给她洒过多遍甘霖,可她始终象睡着一样。善良的山窝百姓有着畏槐、护槐、敬槐的优良传统,纷纷来到身边给她祈祷:“老槐树你醒来吧!我们祖祖辈辈可都在你身边乘过凉,定居在你身边的始祖爷还得称你老姐呢,说什么你也不能离开我们”。不管怎么呼唤,这年并没醒来,人们都认为她死定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第三年春天,和往年一样,树枝上又发出嫩芽。人们高兴了,都说槐树已成神,开始给她烧香、磕头、挂红、许愿,当地人从灵魂深处尊敬姊妹槐。

人逢盛世健康长寿,树逢盛世安渡万年。2012年,镇政府和村委会联手筹集资金给槐树实施保护措施:松土、培土、施肥、围栅栏、铸支柱,与村民协力敬槐、护槐,并以政府名义,树碑一通,以示保护。古老的姊妹槐必将永葆青春,一如继往地与山窝民众世代相随,直至永远!

神奇的戴庄:开苍

姊妹槐与月佬娘

姊妹槐现在被包围在山窝庄里,时至当今,仍然有“薛礼(薛仁贵)勒马看古槐”、“敬德(尉迟敬德)打马看古槐”的传说。

被一千多年前古人称为“古槐”的姊妹槐,古老到什时代已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棵树开始生长的时候,戴庄地区还没有人烟,只有茂密的植物,遍地猴群及某些动物。

月亮,戴庄人都管叫她“月佬娘”,如果没有山窝姊妹槐,说不定就不会有这种叫法。

话说一个深秋的晚上,一轮明月悬挂高空,一群猴子正在姊妹槐树旁嬉戏打闹。一只猴子爬到姊槐(南边一棵)向南伸展的枝头,它无意间的一低头,发现树枝下的井里有个月亮。于是就大叫起来:“不好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听到叫声,群猴围拢过来,一个个伸头下看,看见月亮果然在井里。

一个猴子提议说:“咱们应该把她捞上来。”于是猴子们找来脸盆,老猴子倒挂在树枝下,前爪抓住大猴子的后腿,大猴子的前爪抓住小猴子的后腿,就这样一个又一个连接起来,猴孙子处在末端,慢慢将月亮舀在盆里并传上来,放在井沿边。可是井里仍有一个月亮,再拿一个盆,再慢慢舀出来。如此反反复复,井周围放一大片各盛一个月亮的脸盆。然而,月亮还在井里,猴子们已被累得气喘嘘嘘。

又一个猴子提议说:“咱们稍时休息,过一会再捞”。

猴子们开始休息了,其中一个猴子坐在地上,倚在树上,面朝南跷起二郎腿,双扣的前爪放在脑后,自然一扬脸看见了天上月亮。它说:“月亮并没掉进井里,她还在天上!”大伙一齐抬头上瞧,果然不假。

猴子们开始议论纷纷,但一个个百思不得其解。

还是猴孙子打破僵局,他首先向老猴子发问了:“猴祖母,平时我们只看见一个月亮,今晚一下子看到这么多,是咋回事?她们之间是啥关系?”猴祖母思索半天后,才慢条丝理地说:“没有天上的月亮,就没有井里的月亮,没有井里的月亮,自然也不会有盆里的月亮。所以,天上的月亮是井里月亮的妈妈,井里月亮是盆里月亮的妈妈,盆里月亮是井里月亮的儿女,是天上月亮的外孙,所以,盆里月亮管叫天上月亮佬娘。”从此“月佬娘”的叫法在猴群中传开了。

猴子属灵长类动物,与类人猿血源关系较近。月佬娘叫法感应了来山窝、戴庄居住的人们,所以戴庄人才将月亮管称“月佬娘”。

石锅

戴庄镇中部的山地由多座山峰组成,最中部的山峰叫锅山,锅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主峰东北方半山腰处有石锅一口,该石锅的上口直径62厘米,深70厘米,内壁圆滑,凹陷在两米见方的巨石中央。它整体匀称,深浅适中,与巨石相得益彰。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观赏,始终有观赏不透的灵气,不管你欣赏多少遍,始终有欣赏不够的魅力。有了这口锅的灵气和魅力,将它所在的山峰叫锅山,就不足为奇了。

这口锅不像天然形成,而像人工凿制。该锅是什么朝代何人所为不得而知。从石锅所处位置看,西南1000多米处是九女墩,正南800米处是鹅鸭城,正东1400米处有石桌一个,该石桌在青岗山主峰南面,它长约1.8米,宽1.4米。

此人凿制石锅,是给九女墩内国公王侯烧茶、是给鹅鸭城内活着的人做饭、是想做出美味糕点,放在石桌上敬天?还是出于个人兴趣,凿制出石锅,只想体现个人技艺而已。这一系列迷团,或有更多迷团,无人能解。

不知什么时代,当地人兴起一个怪传统,就是举行“刷锅求雨”仪式,据说,越旱越灵验。

石锅求雨

现代人都知道刮风下雨,实属自然现象,风雨不是求来的。当地为什么有“刷锅求雨”仪式?该仪式开始于什么朝代、何年何月举行的第一次,无法考证,求雨的成功率有多少更无记载,但解放后还有人来此多次求过雨。

举行“刷锅求雨”仪式因村而异。以杨庄为例,是一位男性老人,带着7位16岁以下女童,在老人的指挥下从庄里出发,7位女童一手端瓢水,一手拿刷帚,来到石锅旁。

在老人带领下,从石锅西北处开始,按顺时针方向先绕石锅走3圈。8个人站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个位置上(老人站在乾方)。刷锅开始前,老人先将石锅内杂物检出,再从站坎方人开始,按顺序一个个进行,先将瓢里三分之一的水倒进锅里,用刷帚蘸水在锅内按下中上位置各转一圈,再将污水扫出。7位女童各刷一次,算是完成第一遍。第二遍是将瓢里水的二分之一倒进石锅里,重复第一遍过程,此时石锅已很干净。

刷锅仪式的高潮是,老人手握刷帚来到锅旁,要求七位女童将瓢内的剩水全倒进锅里。他弯下腰,用刷帚在锅内转一圈,扫一下,再蘸一下水洒在巨石表面,寓意天在下雨。刷帚在锅内转一下、扫一下、蘸一下、洒一下水后,则换一个位置,且一边刷一边念念有词:(念祷三遍)“石锅石锅显灵验,刷洗干净好做饭,要想做饭先有米,长米必须地不旱,盼地不旱天下雨,老天下雨才解旱,今天到来把你刷,瓢泼大雨立即现”。老人将锅内水全部扫出来,并全部洒在石锅四周,求雨仪式结束。

求雨,源于靠天吃饭的古代,雨是求来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为什么千百年来求雨者又不乏其人?可能是求雨与下雨出现过偶尔巧合吧!

说到求雨与下雨巧合,还真发生过。

1965年6月30日,晴空万里,似火的娇阳悬挂高空,这已是连续38天的晴朗天气了。心急如焚的百姓们,盼望老天爷下场透犁雨,希望能将黄豆、玉米等夏作物种下;盼望大雨救护菜园内的蔬菜;同样盼望大雨救护频临旱死的春苗:如山芋、花生、芝麻、瓜类等;庄里的树木并不多,已被旱得树叶焦黄,多数叶子早已落地;提水的井绳一接再接,早已加长了两三米,提上来水全是混的;看天相仍没有下雨的样子。

这天,山窝村张老太太,组织16岁以下少女九人(寓意王母娘娘与九条仙女),上山刷石锅求雨。“仙女”们每人拿一把刷帚,其中两位“仙女”抬一陶罐水,求水必须心诚,只能赤着脚、光着头顶着烈日,徒步前往。从庄里出发,目标西北方,向石锅进发。她们求雨确实诚心诚意,嫩脚丫不怕碎石咯、不怕咯针扎。张老太太手捧针线筐,筐内放有剪过的火纸钱三沓、大香一封、鞭炮一挂,走在前头。翻过一道山梁,大约走900米,来到石锅旁。先将锅内杂物捡出,再用刷帚干扫几遍,然后分多次,把陶罐内水倒入锅内,倒一次换一个人刷一次,每个人刷一次。把锅刷干净后,在老太太指挥下,10个人一字排开,“王母娘娘”居中站在石锅北面,她先点燃火纸,接着烧香,命令大家跪下,每人磕头三个,张老太太祈祷后,点燃鞭炮,求雨结束。

结束后原路返回,一路上个个热得汗流浃背,太阳晒得脸庞彤红。

当返回到离庄还有约100米时,突然一声霹雳,好似天崩地裂。回头看时,西北乾天乌云陡暗,个个吓得魂不附体,没命地朝家跑,其中一位“仙女”因摔跤面部被磕破,陶罐也被摔碎。没跑几步,大雨倾天而降,“仙女”们成了“落汤鸡”。“王母娘娘”没被暴雨直接浇灌,因为她头上叩着针线筐。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生产队晒的一场小麦,有那么多男劳力看着,还发生雨淋小麦“淌场”现象。大家一边抢场一边开玩笑说,咱得去找张老太太算帐去,不是她求来雨,怎能淌场?!

张老太太虽然已仙游多年,至今还被山窝人津津乐道。

解慕唐烈士陵园

解慕唐烈士陵园位于滕湖村,占地约6亩。大门门额有“解慕唐烈士陵园”七个大字。园内长眠最早期、中国共产党徐州支部领导成员之一解慕唐烈士遗骨;园内树立的一块块太湖石上镌刻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海原市委书记夏征农等23位领导人题词;园内栽满青松翠柏。走进陵园内,给人以肃穆、庄严及无限崇敬之感。

自陵园竣工以后,常年不断有政府领导人光顾,有革命后代来此祭奠,每年清明节,附近中小学生来此扫墓,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所以,这儿成了戴庄镇最有代表性的红色教育基地。

神奇的戴庄:开苍

禹王山阻击战

禹王山在戴庄镇境内,当年是台儿庄战区的至高点,日军占领它,便可控制大运河,向东可纵深切断陇海铁路直取徐州,使中国军队300里防线尽成虚构。向西可居高临下,摧毁中国军队台儿庄防线及津浦铁路。故此,禹王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号称“常胜”王牌皇军矶谷、板垣师团,配以飞机、坦克、骑兵于4月28日将进攻主力转移到禹王山下,从西北坡向山顶攻击,国民革命军182师伤亡惨重,被日军打下禹王山。184师在师长张冲指挥下,趁敌人立足未稳,及时组织进攻,与敌人浴血奋战,重新拿下了禹王。

紧接着,张冲师长命令544旅旅长王秉璋坚守山顶,旅长不负众望,英勇奋战,多次击溃敌人进攻,用38大盖刺刀连挑10名日军,战斗中前胸中弹,鲜血不断流淌,仍坚持指挥战斗。尽管山顶有时被日军占领,经过守军勇猛冲杀,很快又被夺回,在争夺战中营长何起龙牺牲。

站稳禹王山后,王秉璋来到师长张冲面前验伤,说:“师长你看,子弹是从前胸穿入,还是在后背打中”(原来,张冲师长治军特严,若前胸受伤表明是在进攻,应奖励;若后背中弹是在逃跑,该枪毙)。

4月29日,日军先以飞机侦察,继而指挥炮兵轰炸之后,集中步兵在坦克掩护下猛攻山头。中国守军先用机枪、步枪射击,继以手榴弹,最后白刃战,用集束手榴弹对付日军坦克,多次击溃日军进攻,把敌人大部分消灭在阵地前。敌人对禹王山志在必争,第一拨进攻被击败,第二拨又继续进犯,一整天激战不止。守军前仆后继,负伤不下火线,工事随毁随修,第一防线被突破则退到第二防线继续抵抗,援兵来到,则拼死反击,一举夺回。虽然敌军炮兵居于绝对优势,但是,中国军队并不气馁,选择有利时机,死命博杀,多次击溃敌军进攻。

30日凌晨,日军采用迂回包抄的战术,很快突破第一防线,接着日军选择薄弱的地方,重点攻击,很快就占领了山头,守备部队虽然多次反击,由于日军顽强反抗,均没成功。日军占领山头后加筑工事。夜间,团长杨洪元从一营三个排中挑选几十名精干官兵,组成突击队,乘夜色接近山头,用手榴弹、机枪猛烈攻击日军,日军据险死守,一直战斗到黎明。随后多天里,敌我都多次补充兵力,日军仍死守山头,双方对峙四五天。

5月4日,占据山头的日军,在掩体上插日本旗,极力向外扩张,不断向中国守军阵地射击。旅长万保帮调来一八六团迫击炮连,事先将十几门迫击炮隐蔽在距离日军阵地75米的掩体里。团长命令炮兵连长罗谦瞄准山顶目标,10几门迫击炮一齐开炮,正中日军掩体,步兵乘机攻上山顶。

5月7日,中国军队占领了禹王山顶,屡屡挫败了日军进攻,日军恼羞成怒,调来10几门九二炮,集中火力对禹王山进行破坏性轰击,山顶大部分掩体工事被摧毁,日军又集中1000多名步兵,向山顶猛攻,中国守军英勇拼杀,战士用烈士身躯作依托,用猛烈火力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身后数亩麦田里埋满了阵亡烈士尸体。仅一营三连坚守禹王山七八天,全连经多次补充,有286名官兵牺牲在禹王山上。至5月18日,胜利完成禹王山阻击战,幸存者仅30人。

禹王山争夺战之残酷,在中外战争史上实属罕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禹王山成了徐州会战的焦点,日寇势在必得,国军志在死守。20余日,禹王山每天都经受敌人数千发炮弹的擂打,随手抓禹王山一把土,都能捡出十数块弹片,前几天已经掩埋发黑的烈士遗体,又被炮弹重新翻出;工事炸毁了战士们便用敌人的尸体和战友的遗体重新垒起;战前禹王山主峰有126米,战后只剩下124米!20多个日日夜夜,禹王山经受了日寇甲等机械化师团五万余人的轮番进攻与奇袭、强袭、偷袭,禹王山每天只有魂与肉、血与火的搏斗、只有死亡与毁灭的搏杀!在这生与死搏杀的20余天里,国民革命军的184师阵亡3568人、伤1152人。阵亡的将士中有张冲师长的外甥曾泽生,营长何起龙的侄子,特务连班长张镇东。

苏北运女河

公元502年,南朝萧衍登基称帝后,改国号为梁,并在李圩村西良城(公元前962年,徐国33世国王宝宗所建国都)废墟上,建起陪都梁王城。由于萧衍的女儿是魏国兰陵王儿媳,两地相隔60里,交通不畅。于是萧衍与兰陵王协商,修条水路供女儿省亲之用(其实,萧衍另有企图,因为他是西汉承相萧何26世孙,水路修通,去兰陵祭祖方便),兰陵王欣然应允。在各自管辖范围内,调用大量民工,开挖了一条从李圩经邢楼到兰陵的水路,取名“运女河”。

梁小姐盛夏乘彩船省亲,行动起来推波助澜、碧波荡漾,真是游哉悠哉,好不美哉。但是,两岸百姓为防暑降温,常在河水中嬉戏,带来不雅一面。梁小姐到娘家讲述后,萧衍说:这好办,就叫河里多长蚂蝗,叮跑洗澡者。所以运女河里蚂蝗特多(运女河是一条黑土滋泥河,适宜蚂蝗繁殖,并不是“天子”不说妄话所至)。

鲁南运女河

在山东省南部,有一条发源于半草山的山后湖,经兰陵镇的横山、韩塘、河南头村,流入邳州市的小河叫猪尾巴河,因上窄下宽、由细变粗,很像猪尾巴而得名。

清朝嘉庆年间,韩塘北边沿河而居的高塘村,庄主高维政(秀才)18岁的女儿,介绍给邳县县令沈学举为儿媳。高小姐出嫁恰逢暴雨成灾,黑土涝洼地、泥泞没腿弯,旱路不能走。高秀才修书一封,请求县令相助,沈县令随调大小船只30艘,开往高塘村。高小姐良辰吉日,大小船只装得满满当当。在鞭炮锣鼓声中威武起航,沿河百姓冒雨观看,一个个感叹道:“高家秀才有本事,旱路不能走水路行”。在以后的岁月中,高秀才接送女儿常走猪尾巴河,久而久之,人们也称这条河叫运女河。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