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我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盏灯——怀念高子亮馆长/刘夫胜

高子亮馆长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五周年了。每当回忆起他当年为指导我们这些对于戏剧创作一窍不通的“白眼瞎”而呕心沥血、不辞辛劳的场景,心里总是酸酸的。

一九七九年国庆节刚过,我正在社办工厂上班,文化站的孟站长找我聊天时愁眉不展的说:县里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又要到了,今年县里要求最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我也找不到人写,老刘你看你能给编个剧本不?我说我不会写啊!孟站长说文化馆要办戏剧创作学习班,只要有剧本就可以参加,到时有老师辅导。学习期间每天还有八毛钱的补助。禁不住孟站长的循循善诱,我竟答应了他:可以试试。就这样我踏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

说的容易,可提起笔却犯了难。写什么?怎么写?我挖空心思想了几天也没写一个字。可既然已经答应人家了不写又不是事,最后决定还是写自己熟息的农村赡养老人这方面的事吧!

到了通稿那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参加了在文化馆举办的戏剧创作学习班。因必须要有自编的剧本才能参加通稿,所以参加这次学习班的人并不多,只有不到十人。通稿会是在文化馆小礼堂东侧的办公室举办的。首先是每人先把自己的作品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再由各位老师点评,提出修改意见。首先读的是岔河公社的老解,他写的戏曲名字叫《转亲》。听完他声情并茂的朗读,简直叫我羡慕死,那情节、那唱词、那人物把我听的都入迷了,整个剧本得到了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之后又有两位作者读了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响,主持人陈老师只是说,这样的剧本根本没法演,作者心中没有舞台,要尊重创作规律。总之还得下功夫,使故事穿成串,争取下次学习班上能有一个提高。也就是说基本上把这两个剧本给毙了。

轮到我读了,我竟不好意思读了。和老解的《转亲》那是没法比;和前几位作者相比我觉得还不如他们。心想这回丢人丢大了。所以我就赖着不读说:我写的不行就不读了,太丢人了!

“读读吧,互相学习。这算什么丢人?初次写作能有勇气写就不错。”一位个头不算太高,头发花白,身着洗的有些褪色的中山装,眼睛炯炯有神,一直在抽着烟、没有说话,面容慈祥的老者说。

“对。高馆长说得对,读给大家听听,帮着修改。”啊——?刚才说话的老者竟然是我仰慕已久的高馆长。

“我写的题目是《俩媳妇》”。我坑坑吃吃开始读剧本。

故事讲的是两个儿媳妇对婆婆不同的态度,一个贤惠温柔、善解人意;一个性格泼辣、刁钻刻薄。待我读完剧本,竟紧张的头上直冒汗,几个老师竟然都沉默了。

“大家谈谈看法。”高馆长率先开口。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陈老师说:“从题材上看这个本子没有新意,内容也简单,根本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是啊,以孝敬公婆这方面题材的戏剧作品太多了,再怎么写也超越不了《墙头记》”。另一位老师附和道。

“也没有新点子、奇招,内容雷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着,我的心也越来越沉,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不过唱词写的还算比较顺溜。”终于有一句让我稍为好受的话。之后再也没人发表任何意见,看来只有被毙一条路了,我心里想。

“我谈谈我的看法。”高馆长掏出一包联盟烟,分别给了几个会抽烟的一人一支说。“咱们办戏剧创作培训班的目的就是培养新人,今天来参加培训的作者都不错,初次接触剧本创作是需要勇气的,你们能拿起笔进行戏剧创作,单凭这一点我就要为你们喝彩!”不知谁带的头一片掌声响了起来。

“内容雷同不要紧,我们要把它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去弘扬正气、鞭挞社会上丑陋的一面。”接下来,高馆长就以《俩媳妇》为例,从初次创作的通病谈起,到戏剧语言的运用、人物的设置、情节安排、唱段韵律和整个剧情的起承转合都进行了由浅入深、善善诱导、完整的讲解及写作技巧进行细致的传授,给我们这些初学创作的人实打实的上了一课,手把手的把我们领进了戏剧创作的殿堂。顿了顿高馆长又说:《俩媳妇》这个剧名总觉得不太满意。又说: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一个好的剧名,剧名不仅要贴近剧情还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他思考了片刻接着说,《俩媳妇》不如改叫《接婆婆》更为贴切,小刘你认为呢?高馆长在征求我的意见,我激动地语无伦次忙不迭的回答:“好、好、好!”随即他就安排陈老师和冯导两位老师跟进,辅导小戏《接婆婆》的创作、修改和排练。经过冯、陈两位老师的反复修改和润色,《接婆婆》终于排出来了。彩排时,那个刁钻的大儿媳一蹦三尺高的泼劲被冯召银老师给导的入木三分,引得现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演婆婆孙子的小石头一句吐词不清的唱词被人学唱很久。1980年在全县春节文艺汇演中《接婆婆》获得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该小戏在全乡及周边乡镇巡回演出近百场,受到群众的普遍赞扬,县广播电台专门到邹庄文化站进行录音在全县播放,还被《大运河》收录印发。

从那开始,好像有瘾似的,每到春节前夕,总有创作的欲望,也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每写一个作品我都会想到高馆长的教诲,都第一个请高馆长指导和点评。每当高馆长微笑着对我说“有进步了、要出师了”的赞扬时,自豪感和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从处女作《接婆婆》开始直到退休,我先后创作了小戏《接婆婆》、《土地爷相亲》、《瓜棚遗恨》、《九女悲歌》,小品《卖鳖》、《有惊无险》、《改名》、《再过一把瘾》、《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妈妈》、《姓啥名谁》、《俘虏》、《忘忧水》等五十多个文艺作品问世。其中小品《再过一把瘾》还获得“青岛青协联谊杯全国百优小品大赛”入围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奖三等奖,参加了在江西鹰潭举行的颁奖仪式并在《小剧本》发表。1996年还被中国剧协邀请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小戏小品创作研讨会并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学习交流。

回想我在戏剧创作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高馆长的教诲和指导,虽然高馆长已经逝去三十五年了,他的栽培、他的教诲始终像一盏灯照亮我戏剧创作前进的步伐!

——谨以此文献给敬爱的高子亮馆长!您是我戏剧创作道路上的一盏灯——怀念高子亮馆长/刘夫胜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