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新韵李官庄(作者:胡惠友)

古风新韵李官庄(作者:胡惠友)

李官庄村位于洋河镇南部,东西边紧靠河西庄村、冯桥村,北面和南面分别与王园村、富强村为邻。村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3亩,共964户,总人口4368人

李官庄村是由鲍刘和老圩两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明清时期,这一带称为“早李庄”。关于早李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有江南李姓母子两人在桃源县陆城乡白洋河镇落户,家旁有棵大枣树,人们称他家为“大枣树李家”,简称“枣李”。时间长了,“枣李”演变为“早李”。另一种说法是,这里是李姓最早落户的地方,所以称为“早李”。

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早李庄李,世居陆城乡西部。洋河乡贤李成楼先生保存的《降紫堂李氏宗谱》记载了李氏落户早李开枝散叶的历史。

李氏于明初“洪武赶散”时从姑苏(今苏州)迁居桃源县。第三世李光国生三子,开枝散叶为“老三房”。老三房分别建立自己的庄园,人们称为大庄、二庄、三庄,统称“早李庄”。早李庄的范围很大,有“前早李”和“后早李”之分。

清代,早李庄是桃源知名大村,民国时期,属泗阳县洋河市管辖。抗日战争时期,淮北区设置泗阳县屠园区早李乡,管辖范围大致为现在李官庄村和冯桥村。解放初期早李乡属屠园区管辖,后改属仓集区

1956年,后早李的官庄、刘庄、夏庄、鲍圩、祝庄、金庄等自然村成立“鲍刘高级社”;老圩、夏庄和小庄等自然村成立“老圩高级社”。前早李的自然村庄也成立了“冯桥高级社”和“二庄高级社”。1957年12月泗阳县撤区并乡,早李乡撤销,老圩、官庄、二庄三个高级社划属仓集乡管辖。1958年7月人民公社化,改为三个大队。1960年二庄划给屠园公社。1963年初,泗阳实行小公社制,设仓集区,老圩、官庄、胡庙、王元四个大队组建成胡庙(大胡)公社。1970年撤销仓集区,并小公社为大公社,老圩、官庄大队又划入仓集人民公社,1983年,大队改称行政村。

“老圩”是李氏家族的“祖地”,也是李官庄最古老的村落。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及其它匪寇侵扰,李姓各庄修筑了土圩,人们把李氏最早聚居的村落称为“老圩”。老圩是早李的政治文化中心,当年早李乡政府的驻地。

鲍刘也是个有故事的村庄。鲍刘村原名官庄村,所谓“官庄”,是清代各级官府占有的庄田。据刘启波先生介绍,清康熙初年,兵灾水患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四方逃荒乞食灾民汇聚于桃源白洋河镇西南暂住栖身。后来朝廷赈灾,把乞丐栖身之地划为“官地”,让他们建房安家,不少无家可归的灾民在这里落户,人们称之为“官庄”。鲍圩原名鲍庄,是洋河镇上大户“鲍、廖、魏、马、何”之首鲍家的庄园,村民多是鲍家的佃户和长工。刘庄、夏庄、祝庄、金庄等自然村都是以聚居的姓氏命名。

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官庄等自然村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准备以“官庄”命名,但因爱园乡也有一个官庄,一个县的高级社不能重名,洋河的官庄只好另取它名。通过协商,决定用鲍圩和刘庄两个自然村的首字“鲍刘”作为高级农业的名称。

2001年泗阳县区划调整,老圩和鲍刘两村合并组建新的行政村,命名为“李官庄村”。早李和官庄两个承载着浓浓乡愁的古老村名融合在一起,成了这块热土的新名称。

与周边村庄相比,早李人更注重教育,明代就设有私塾。清代不仅有李姓乡绅的家塾,也有塾师自办的“蒙馆”,稍有积蓄的人家,都会让子弟入塾启蒙。

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夏运昌(字耀南)先生呈请筹办新式小学,原名洋河市立第四初等小学,后改名泗阳县第三学区区立第六初级小学校,更多的农家子弟得以接受新式教育。但私塾同时存在,两种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解放初期,仓集区政府在“第六小学”基础上创办“早李中心小学”。早李小学施教区包括当年老圩、二庄、冯桥、官庄、李楼、大庄、河西庄、沈陈、胡庙、六里棚、王园等十多个村。早李小学教师敬业,学生勤奋,教学质量在仓集区名列前茅。施教区外的学生家长想方设法也要把孩子送到早李小学读书。

早李小学名师辈出,不少优秀教干、教师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洋河人民熟悉的公社书记杨砥中同志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杨书记担任早李中心小学校长多年,当年的学生现在都还记得杨校长的音容笑貌。胡成修、焦静思、胡修宝等几位老校长也先后走上乡镇领导岗位。夏运昌、朱兆松、夏广忠、刘家树、刘家璧、李伦领、李成友、李元涛等几代教师在早李小学辛勤耕耘,得到乡亲们的敬重。洋河镇上的老教师陆效渔先生早年也曾在早李小学任教。

杨砥中同志于1972年7月调任洋河公社党委副书记,1976年10月担任洋河镇党委书记,是洋河主政时间最长的党委书记。杨书记在洋河工作期间,正是洋河镇从拨乱反正到蓬勃发展的非常时期。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洋河镇百业兴旺,特别是村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印刷厂、玻璃厂等老厂焕发青春;砖瓦厂、镇酒厂等新厂后来居上;各村办和个体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洋河成为淮阴地区第一经济强镇。时至今日,杨砥中同志所代表的一代镇领导仍是洋河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干部”。

民国时期,一些早李青年得到良好的教育,思想进步,眼界开阔,立志为国家独立富强而奋斗。大革命时期他们投身国民革命,成为国共两党的精英。李儒清、李昂功、李石功等共产党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为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作出了贡献。李道宽等国民党军将士在淞沪抗战时浴血奋战,受到人民政府的褒奖和优待。

抗日战争期间,早李乡青年踊跃参加新四军,积极投身抗日革命,沈林盘和刘长胜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沈林盘最早参加新四军,抗战胜利前夕随新四军3师开赴东北,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战役,屡立战功,是与仓集夏洼村夏玉安齐名的新四军老战士,离休后在广州定居。

刘长胜生于1919年,1944年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身上有13处刀伤枪伤,可谓九死一生。1957年转业后,先后担任乡长、供销社主任、食品站长等职务。1965年出席江苏省工交财贸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被授予“江苏省先进生产者”称号。离休后回乡,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协助村镇做好各项工作,被仓集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李官庄这块热土,孕育了很多英雄。仅鲍刘村自抗战以来就有近百位血性男儿参军,有的在部队担任了团、营职干部。建国后不少人参战荣立战功,如老党员李成业、王孝清、胡具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刘家修、夏广雷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刘家修同志在培训新兵时,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新战友的生命,被部队授予“王杰式战斗英雄”称号。

李官庄乡风淳朴,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继承发扬。百善孝为先,宿迁电视台报道的《百里挑一好媳妇——陈金凤》,通过李官庄好媳妇陈金凤的故事,集中反映了李官庄村民的精神风貌。

陈金凤是宿豫区来龙镇人,10多年前认识了李官庄青年李虎洋,两人相爱谈婚论嫁。李虎洋家境不好,母亲30年前去世,父亲李成久又当爹又当娘,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大哥患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李虎洋怕陈金凤嫌弃,想把哥哥送到福利院,陈金凤却不同意。婚后小两口和公公他们一起生活,陈金凤当起了家庭主妇。

陈金凤生了一儿一女,丈夫李虎洋在洋河酒厂工作,她也找了一份工作补贴家用,一家人生活还算宽裕。2014年的一天,公公李成久突发脑梗倒下,导致双眼失明。李成久不堪病痛折磨情绪崩溃,一度想要自杀,这可急坏了陈金凤。在三年的时间内,陈金凤不仅服侍公公吃喝拉撒,还每天还陪着他沿着庄子散步、聊天。在陈金凤的精心照顾下,李成久一天天好起来。李官庄的邻居都说“成久摊上了个好儿媳妇。”李成久也说:“我这条命就是我儿媳妇给的。”

洋河新区成立后,李官庄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洋河新区按照“精品化、高端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规划了100平方公里的国家农业公园,构建以药用花卉、精品果蔬、有机稻麦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李官庄村作为国家农业公园的示范区所在地,村内3633亩耕地全部完成流转,其中1000多亩已建成润易国际农业的葡萄园,现在葡萄园正在扩建,其余耕地是家庭农场的稻麦轮作高产田。

根据洋河镇最新规划,李官庄村的自然村庄全部列为拆迁撤并类村庄,现在已经基本完成拆迁。已经拆迁的农户,大部分安置在洋河上郡和苹果小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2016重建的早李小学校、原老圩小街暂未拆迁,老圩上了年纪的村民会聚在学校门前讲述早李的故事。李官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卫生室也仍在村里坚守,为村民提供周到的服务,我们在“村部”采访的时侯,遇到几位去申报人口信息的村民,提想早李庄的往事,他们一件一件如数家珍。他们的脸上写着对镇上生活的满足,也写着对古老村庄的眷恋。他们希望,在重建党群服务中心的时侯,能设立一个村情馆,让人们记住早李的故事。

洋河新区仓集老诗翁夏成兵 颂《李官庄村》

七律  颂李官庄村

古山河畔李官庄,风雨沧桑历史长。

村舍红墙妆黛瓦,荷塘浅岸植垂杨。

酒香缕缕洋河镇,福气茵茵降紫堂。

不改初心跟党走,明天早李更辉煌。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