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乾坤气度 吞吐千山胸间 ——毛主席诗词写山赏析(作者:周 波)

扭转乾坤气度   吞吐千山胸间 ——毛主席诗词写山赏析(作者:周 波)

毛主席诗词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堪称一绝,怎么赞赏赞美都不为过。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毛主席诗词中写山的特别多,而且别具一格。这大概与他老人家在革命战争年代,带领革命军队跋山涉水、转战南北有关。从井冈山到宝塔山,步步离不开山,很自然熟悉山、喜欢山;此外,山高峻雄伟,视之而眼界开阔,襟臆浩荡,很能抒发豪迈情怀。毛主席生前公开发表的三十九首诗词,竟有大半直接写到山。

毛主席写山,或摹其景色、或画其气势,善于抓住山势、山景的突出特征,大笔勾勒,其着眼点不在山之一隅,而是从鸟瞰的角度把握山的总体,写出山的生命,所以,总是腾挪飞跃,大气磅礴,有转石万仞的笔力。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写的是昆仑山。“横空”一句极写其高大,“阅尽”一句写其久长,“飞起”二句出人意表,笔力扛鼎,不仅写出昆仑的风貌,更写出昆仑的气势和力量。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登庐山》)写的是庐山。苏轼有咏庐山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说了句老实话,他的眼光囿于庐山一角,是写不出庐山的总面目来的,仅写了从不同方位可看到庐山的不同面目,而且这种面目是外在的,仅得其皮毛而已。毛主席则居高临下,放眼万里,既得其外相,又得其灵魂:雄浑、苍劲,龙腾虎跃,这才是“庐山真面目”啊!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和“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菩萨蛮.大柏地》),写得是山景山色,前者写秋景,后者写夏景。二者都写群山,万里吐红,千山滴翠,视野广阔,气象峥嵘。如此写山,还含有象征意义,群山构成的明丽图画,正是当时(一段)革命大好形势的写照。

毛主席写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写人,写革命军队,写人民群众。三首《十六字令》就是如此。出现在其中的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各色各样的山,其实是长征途中雄姿英发的红军形象。手法颇多变化,常有惊人之笔。

扭转乾坤气度   吞吐千山胸间 ——毛主席诗词写山赏析(作者:周 波)

总之,毛主席笔下的山是气象阔大的整体的山,是富于变化和色彩鲜明的山,是精神抖擞有旺盛生命力的山,可以说他把时代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力量,把自己包举宇内的为民情怀融进了诗词里。是大手笔,而有大气度方有大手笔。毛主席的气度是无产阶级伟大领袖扭转乾坤的大气度,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因此,写山方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古今中外,有谁能比!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