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作者: 赵旭之)

2021032511492538

喜宴是喜事当天为答谢宾客所举办的宴席。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喜宴在生活中可并不常见,只有在结婚嫁娶时才会大办宴席。那饭菜比过年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我儿时最向往的一件事了。有时甚至一天不吃,腾空肚子,就等着那顿丰盛的美味。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一桌选料地道、制作讲究、口味纯正的宴席,不仅仅是孩童的最爱,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算得上是种奢望。

喜宴在我们那儿都喊做“吃八大碗”。走亲串友吃八大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件大事。俊小伙拉着俏媳妇,老奶奶领着小孙子。人人都会拿出平时舍不得穿的那件最时髦、最体面的衣服来装扮自己。男女老少总动员,个个兴奋不已。

喜事现场,锣鼓喧天,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客人们伴随着奔放的唢呐声和“喜总”热情的呼喊声入座。入座时一定要选适合自己的那一桌。老幼妇孺坐一块,那样方便互相照应。青年劳力坐一块,那样喝起酒来更有气氛。

客人们入座后,美味佳肴像流水一样开始上桌。先上凉拌,再上热炒,接着就是盛有鸡鸭鱼肉那些大件的八大碗了。八个青花大海碗里放的可全是“硬菜”,有红烧肉、虎皮蛋、清蒸鸡、八宝饭、咸水鸭、肉丸子、红烧鱼、酱肘子等,都是用大黑铁锅、木柴火烧制烹饪而成的。厨师要在选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上以及酱、煎、蒸、煮、扒,焖、炒、炖、熘、炸等烹饪手法上下功夫,让每道菜都有自己的味道和独特的色香。使得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入口润香酥脆、鲜滑爽嫩,咽下满嘴喷香、回味无穷。这种席宴,既好吃又好看,既经济又实惠,有荤有素,有甜有辣,老少皆宜,人人喜爱。

2021032511495387

夹菜时也是有讲究的。每碟菜都要由桌上辈分最长者先动筷子,然后其他人才会伸手。这种讲究当然只会在青年劳力这桌出现。他们敬酒、猜拳、杯觥交错。而老幼妇孺那一桌,大人们你谦我让,孩童们欢呼雀跃,也是相当热闹。拔丝可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比的是眼疾手快,慢了凉了可就粘在一起分不开了。还有那肥瘦相间、色泽油亮、肉质丰满醇厚的红烧肉绝对是大人们的最爱了。年轻人会把可口的菜放到老人面前,老人会把好吃的菜夹到娃儿的碗里,这种敬老之风、舐犊之情在那个生活并不宽裕的年代让宴席上的气氛变得更加温馨无比。

喜宴通常每桌十人,六桌或八桌为一番席。客人们大概一个多小时吃完一番,抹抹嘴离开后又换一番。多数人家都是两番席,能摆到三番以上的绝对都是大户人家了。

那年代,一年也喝不上几回喜酒,遇上时都非常高兴,随礼时也心甘情愿,祝贺时更是发自肺腑。而现如今,社会发展得快了,人的交际面也广了,山南海北甚至世界各地都会有亲朋好友,喝喜酒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了。

以前说“办喜事”说的就是“办婚事”,“喝喜酒”意思就是“参加婚礼”。而如今除了结婚外,盖房上梁、生意开业、参军入伍、孩子满月、乔迁新居、老人过寿、学生考学、新人订婚、升官升职······反正只要沾喜的都要办喜事,都得喝喜酒。

喜宴的跟风和泛滥导致人情来往变的是愈来愈大。都知道一场宴席不仅花费很大而且劳师动众,但也都知道以前的付出必须趁此机会捞一捞回回本。“来而不往非礼也”,就这样很多人逐渐陷入了人情债的“死循环”。

有为了炒房而买房顺便办几桌回本的;有自从到了六十岁年年都过大寿的;有订婚宴办了两次都毅然分手的;有盖了几排猪圈也得让人为他庆祝的;有租间店铺不管生意如何先摆几桌赚钱作本的;有三百分考个专科也大办宴席来庆祝这件光宗耀祖之事的;近几年甚至还出现了两口子把岁数加起来办百岁宴的。这一桩桩荒唐之事让喜宴渐渐失去了喜悦与庆祝的初衷,让你分不清是高兴还是无奈,是道喜还是还债。

最可恨的是那种认识三天不到也给你发帖子的人。他们对着电话簿挨个地打电话,不管熟不熟,有一个算一个。当你接到他们电话时都会觉得莫名其妙,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对方是谁,随着对方在电话那头不断地提示,你还是想不起来他长啥样。遇到这种事,你不去人家会说你瞧不起人,架子大,去了就是花冤枉钱,心不甘,最后碍于面子多少都得随点份子。

在过去你还能装病或说请不了假或以距离太远来敷衍拒绝,但现在全都行不通了,自从有了万能的网络,你再没空,发红包的时间总会有吧!不管对方在天涯海角办的喜宴,你的红包瞬间就可到达他的账户。只要钱到位,至于人到不到场可能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甚至有时人未到场而出钱多的人会比那些人到场而钱出少的人更能讨家主欢心。

现在不是以前了,以前一百块钱能喝好几场喜酒,有时大吃一顿还能回回本,而现如今就算是吃撑死也捞不回来了。现在你随礼随一百块钱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手,少说也得出二百。遇到关系好的那得五百、六百或八百。若要有事求人或想趁机贿赂,那可就不封顶了,在这个节骨眼上给个成千上万的是常事,送车送房的也不新鲜。有收入低的,日子本身过得就紧巴巴的,如果一个月多来几条事,挣那点钱都不够随礼的。遇上黄道吉日倒成了破财之时,有时一天能赶好几场,有时甚至必须全家出动才能应付得过来。导致很多人一听到“喝喜酒”就会叫苦连连,弄得喜事变成了头疼事。

喜宴,有人遇到会头疼,而有人却乐此不疲。只要有喜宴的地方绝少不了他们的身影,那就是“赶喜人”。

现在的赶喜人已经从以往独自行动衣衫褴褛的老年人逐渐变成了成群结队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敲锣打鼓、又唱又跳,成为了团体表演的“赶喜大军”。他们消息灵通、活动广泛,开着车拉上队伍将所能知道的所有喜事全都跑个遍。遇上办喜事多的大日子好日子,一天收入颇丰。

这些赶喜人,名为贺喜实为索财。如索要不成或给的少了,他们绝不善罢甘休。只要他们稍有不满嘴里就会骂骂咧咧,祝福语瞬间变成了难听话。有时甚至会起哄、耍赖、闹场子,故意扰乱你的喜事。在这大喜的日子,家主为了不影响喜事的进程而无法与他们计较,最后只能破财消灾。有经验的喜总对付这些老江湖时,总要拖到最后才给钱。往往钱给早了,送走一拨就会又来一拨。

以前的赶喜人可不是这样。他们都是附近村的老年人或是残疾人,都是些平时连温饱都困难的穷户。他们平日里要饭,遇到吉日就赶喜。他们衣衫褴褛,肩披褡裢,手持一把自制的外形与手榴弹相似的专用道具“小钢炮”,徒步奔波于各村。到了喜事现场,他们点燃装满火药的小钢炮,那声响震耳欲聋。这既是给家主道喜,也是给家主发信号,告诉家主门外来了赶喜人。

放完喜鞭喜炮,赶喜人就开始表演了。在那个满村都不一定能找到一台电视机的年代,他们的表演可算是一景。他们从褡裢里拿出简易的竹板,一个人不慌不忙的边打边唱:

逢吉日,到良辰,高搭彩棚迎新人。

远亲近邻都来到,门里门外好热闹。

大门前,铺红毡,又吹喇叭又放鞭。

新娘下轿贵人搀,迈过石头迈马鞍 ……

偶尔也会有一同赶喜的老两口。这边老太太提高嗓门唱一句,那边老头儿像打鸡血似的蹦的老高叫着“好”。他们一唱一和:

金凤凰,入洞房,一年一个小儿郎  好

儿郎长到七八岁,送到文武双学堂  好

文学堂里把书念,武学堂里练刀枪  好

文武双全定乾坤,一举成名天下扬  好 ……

有时候老头儿还会做出一些稀奇搞怪的动作,常常惹得围观的众人笑的是前俯后仰,喝彩声不断。

那时候的赶喜人是不要钱的。他们说完吉祥话,在喜总的安排下,端上些饭菜,老实地蹲在墙根下填饱肚子。爱喝酒的也可讨碗酒喝。吃饱喝足后他们会得到一些煎饼、馒头之类的主食。有时大方些的家主还会给他们点“折菜”带着。最终,赶喜人吃饱喝足、满载而归。

折菜在那个年代可是好东西。那时候谁家要是办喜事,用的桌子、凳子、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自家肯定没那么多,都得挨家挨户的借,等喜事过后还东西时就会给各家一份折菜。那时候折菜可并不讲究,桌上吃剩的菜不管是热菜、凉菜、甜的还是咸的,都是顺手倒在一块。吃的时候,鸡肉中能吃到花生米,猪肉里能挑出鱼骨头。但在那个物质缺乏、生活贫困的年代,舀上一大勺折菜在锅里热一热,荤素齐全、香气扑鼻,那滋味绝对是最美好,最解馋的。

2021032511501518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攀比,导致宴席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奢侈。桌上各种山珍海味、美味佳肴,种类之多分量之大,让人敞开了肚皮也吃不完。逐渐形成了一种大操大办的铺张之风。饭菜常常剩余太多,有些连筷子也没动就都被倒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折菜就挺好。把没吃完的七荤八素简单的分类打包带回家,吃的时候热一热,这样不仅不会破坏菜的鲜美,反而会增加平时家常菜里没有的味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尊重。

喜宴是美好的传统习俗,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甜美,承载着亲友的衷心祝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距离。而这一切好似随着光阴荏苒而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那份美好。我们不断发展进取的同时,是否应当多回头看看,去铭记和守护那份美好。让那份美好像酒一样越陈越醇,越品越香,感染每个年代和每段时光。

(1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