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二](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二](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有一种戏曲叫拉魂腔,有一位戏曲表演家叫李兴亚。拉魂腔,使淮海地区几代人因之着迷;李兴亚,让故乡人60年为之喝彩。拉魂腔因李兴亚而光揚,而精彩;李兴亚为拉魂腔而痴迷,终生不懈。  
《青春赞歌》英烈
1965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营地爆连5班班长王杰在张楼公社组织民兵实爆训练时,因炸药包引爆装置突发意外,在失控即将爆炸的瞬间,为保护现场观摩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毅然扑向炸点,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
王杰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王杰是继雷锋之后又一个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学习活动的典型,而最早宣传学习王杰,其后50多年不忘王杰,几代人崇拜王杰精神的当数邳州。论此,李兴亚老师和邳州文化馆及戏曲界的战友们功不可没。
李老师说:“此生对我促动最大的是王杰‘两不怕’的精神,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演王杰的戏。”
那是1965年的秋天,正在乡下为工农群众演出的剧团,突然接到通知紧急返回县城。文化局的领导向柳琴剧团的同志介绍了王杰舍己救人的事迹后郑重宣布:5天以后,济南军区装甲兵部队的首长、王杰同志家乡山东金乡县的各级领导、王杰同志的父母亲和王杰同志的未婚妻以及有关领导将来到邳县,在人民剧场召开追悼会,也是追认王杰同志为革命烈士的命名大会。剧团必须在5天之内赶排出一个歌颂王杰同志的大型现代戏《青春赞歌》。在开完追悼会的当天晚上,为部队首长和王杰同志的亲属演出。
用5天时间排出一个大型戏,谈何容易?演员在5天之内连台词也背不熟。平时剧团排一个大戏最快也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舞台演出是一个综合艺术,不仅演员能演会唱,其它各部门也必须跟上,如:音乐设计、乐队伴奏、服装添置、灯光装置、布景制作、所用道具等等都来不及。
“这是一个既光荣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宣传英雄,义不容辞,再苦再难也要坚决完成,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是全团演职员的一致认识和决心。
李老师回忆说:“《青春赞歌》这个戏是由县文化馆的剧作家们创作的,全剧共七场戏,是一个能演两个半小时的大型剧目。王杰这个角色领导决定由我来扮演,由徐安义同志担任导演。当时孔昭勋团长鼓励我说:‘兴亚,王杰的戏最重,台词最多,你学词快,演戏有经验,只要你能学会台词,演好这个角色就没有问题。这个戏成败在你一个人身上,要下点苦功。’领导的鼓励和信任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暗下决心,演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以王杰同志为榜样,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来演好这个角色,塑造好王杰同志的光辉形象。”
“我接过剧本后,认真看了两遍,被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用了一夜的时间,背会了王杰的台词,把剧中的唱词设计好柳琴戏的唱腔,找好这个角色在舞台上的行动线,初步设计好身段、表演的各种程式动作和军事动作。我整整一夜未眠,天明用冷水洗洗脸,清醒一下头脑,便立即投入排练。这是我艺术人生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排练开始,演员一边走场对词,音乐设计孙朴道同志现场设计音乐,编写曲牌。写好一场,乐队立即练乐,响排一场。布景师根据场景现场画图片,制作幻灯景,实景来不及制作,就用旧布景代替,修补刷新。服装道具,现场量演员体型尺寸,设计服装,立即添置。道具现场制作,灯光设计现场操作,舞台上需要强光、弱光、彩光或特写灯光当场就定下来,立即安装调试。军事常识、军事动作由邳县人武部的首长现场讲解、现场指导,军用服装和工具,有求必应。就是这样一场一场的抢时间、挤时间的排练。”
当时李老师每天24小时剧本不离手,就连吃饭、睡觉、走路都在想着台词,想着动作。有时在吃饭时,手里拿着饭都困得打了盹。每天排练都是累得汗流浃背,尤其练匍匐前进时,膝盖、胳膊肘子都多次磨破出血,用红药水擦擦,仍坚持排练。剧团通过周密细致地安排,见缝插针,分秒必争。整个排练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全团演职员都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经过五天五夜的苦战,《青春赞歌》这台戏按领导要求,准时上演。
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二](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大幕开启,当舞台上再现王杰同志的光辉形象时,台上台下发生共鸣,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每场演出幕间也掌声不断,充分表达了观众对王杰同志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演出结束后,演员一次又一次的谢幕,观众仍不退场。部队首长、王杰的亲属及有关领导对这场戏的演出非常满意,并上台接见演员,和演员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对演员表示感谢,场面十分感人。剧团和李兴亚老师也受到县委领导的表扬。
紧接着,《青春赞歌》又面向全县人民进行多场公演,每场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扬。自此,邳县大地掀起了学习宣传王杰同志英雄事迹的高潮,各单位纷纷组织宣传队,在广大城乡宣传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县剧团在演大戏的同时,还编演了很多歌颂王杰同志的小节目,表演唱、三句半、快板、柳琴戏唱段等,除了在剧场演出前后加唱,还深入田间、场边以各种形式为群众演唱。其间,李兴亚老师亲自编写宣传材料,白天黑夜忙个不停,参加演唱。
1965年底,剧团准备排演《王杰来到地雷班》一剧参加徐州地区会演。该剧由国家作协会员、著名作家周唯一先生编写。剧目全面而详细反映了王杰同志指导张楼地雷班学习训练的先进事迹,更高度地展现了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
剧中的两个重要角色是王杰和地雷班长,分别由朱化皊和李兴亚老师两个“王牌”演员担任。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该剧在徐州彭城剧场参加会演中反应强烈,在全专区10多个剧团中被评为第一名,受到专署领导、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好评。徐州的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高度赞扬这个戏。大家一致推选这台戏代表徐州专区8县到南京参加1966年江苏省革命现代戏调演。这是邳县柳琴剧团继1964年《志群接鞭》之后又一次获此殊荣,再一次为邳县人民增光。
可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省调演告吹,结果可想而知。
遗憾中没有遗憾。李兴亚老师说:“通过学习、演出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使我深受教育。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融入到我的生活学习中,无时无刻都在激励我前进,是我一生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无形动力。”正因为王杰精神对他的影响,使他在60年文艺生涯中,养成了“练功不怕苦,学戏不怕难,演戏不怕累”的三不怕精神。
精益求精攀高峰
戏曲界有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又曰“学无止境”。李兴亚老师从艺60年,也是不断学习、潜心研修、渴求精进的60年。
练根本一日不懈。李老师说:“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先辈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艺术表演体系和表演的程式动作,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只有熟练掌握‘四功五法’,才能以精湛的表演,把剧本中深刻的文学形象化作生动的血肉之躯,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去激励感化一代戏曲观众。”为此,他长期自觉地坚持苦练基本功。春夏秋冬,不管酷暑严寒,风雨无阻,雷打不动。为了练好唱念,他顶风雪冒酷暑喊嗓吊嗓;为了练好台步,圆场,他腿上绑上沙袋,高底靴一天到晚不离脚,脚底下一次次打起血泡,结上厚厚的老茧。冬天手脚冻肿,夏天汗流浃背。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一招一式,练好身段,摆好造型。为了练好面部表情,对着镜子喜、怒、哀、乐,十遍,二十遍百练不厌,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数十年来,每天早上别人未起床,他先练一遍功,别人起床后他和大家又练一遍。晚上演出结束,别人进入梦乡,他仍苦练在练功场上。下乡演出,泥土地里,打麦场上,草垛旁边,稻草堆里,都是他练翻、打、跌、扑的好地方。他的观点是:每天饭可以晚吃,觉可以少睡,苦练基本功一天也不能丢。
李兴亚视艺术为第二生命,学戏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他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见好东西就学,直到学会为止。走到哪里学到哪里,演到哪里练到哪里,不懂就虚心学,不会就向别人请教;在本单位刻苦地学,走出去虚心地学,以戏练功,以功学戏,不耻下问,永当小学生。向生活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到处拜师访友,博览众长,丰富自己,提高技艺。三人行必有吾师,博学才能多才。为了学好艺术,走出去向全国各地老大哥剧团,兄弟剧团的名家学习。他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看戏学戏。京、昆、豫、越、评、川、扬、锡、吕、黄(梅)等各大院团都留下了他学艺的足迹。
艺海无涯苦作舟,技不超群誓不休。在演戏上,他要求自己一学,二会,三通,四精,五化,重点在会、通、精、化上狠下功夫。在单位里,不管领导安排他什么角色他从不计较,不管分给他A角B角,主角配角,文戏武戏他都认真对待。他说:“接受每一个角色,首先要处理好十大关系,即角色与剧本、台词、性格、主旨、戏、目标、行动、情境、感情、节奏的关系。”他要求自己对全剧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把握剧中人的时代、背景、环境、年龄、性格、特点、人物间的关系及贯穿的情节和矛盾的起伏转化。吃透剧本的精髓,真正做到一晓其人,二晓其事,三明其理,四通其情。他演戏肯动脑筋,认真悟戏,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坚持锻炼,反复实践,合理运用“四功五法”的程式动作,合理运用传统中各流派的表演技巧,合理运用虚实结合、真假结合、把情与景融为一体的写意手法,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完成角色的二度创造。
戏曲艺术是泛美化的艺术,“四功五法”无一不是美学艺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地提高升华,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塑造角色,李老师首先注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重点在声、色、艺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每塑造一个角色他都力求达到唱念美、形象美、表演艺术美和内在美的和谐与统一。
唱念美。他虚心继承柳琴戏传统唱腔、吐字、拉腔、运气等一套完整的审美要求和基本方法、演唱技巧的同时,他特别要求自己演唱要字正腔圆、字正句明、发音准确、吐字清楚、以字拖腔、音调宛转、优美动听,展现出柳琴戏的声乐美。同时要求自己要唱出传情动人、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喜怒哀乐、神情逼真、感人肺腑的柳琴戏所独到的韵味、风格和特色。更注意掌握好偷气、运气、换气、吞板、闪板、掉板的各种技巧。力求自己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观众百听不厌的最佳效果。念白:他要求自己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环境,念出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念出人物的感情,吐字要清晰。韵白讲究气口、喷口,吐字归韵,念要达到像唱一样的艺术效果。方言白:要求念得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生活气息浓厚,表达出人物性格和感情。
形象美。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形象美至关重要,在扮戏上他要求自己要扮龙像龙,扮虎像虎。化妆、造型、服装、道具都要从审美的要求,从美学的角度去处理。多年来,他扮戏总是坚持严格标准:符合人物,干净利索。化妆化到手、耳、脖。服装宁穿破,不穿错,水领水袖,靴底保持三白。自己在舞台上要光彩照人,要根据人物树立形象,把观众引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去,给人以美的享受。
表演艺术美。他力求自己每演一个角色要演人物,要有精气神,表演上力求不温不火,恰如其分,完全符合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感情。合理运用四功五法技巧,一举手,一抬足,一招一式,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要像一张美的照片。经过千锤百炼,力求在舞台上达到表演艺术美。
内在美。演戏先学做人,演英雄学英雄,他要求一切艺术手段必须从人物的自我出发,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外合一,达到内在气质与外部神韵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从形似到神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塑造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知识,大量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古典诗词,学习历史史实和文化典籍。在表演上努力学习中外艺术大师的名著和各流派的艺术表演体系,学习各位艺术家著作的戏曲理论知识。他多年来连续订阅北京、上海、江苏多种戏剧报,戏剧通讯每期必读,从中学习同行们在艺术生涯上与刻画人物上的心得体会,从中吸取舞台演出的新经验、新手法、新技巧,从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柳琴戏在苏、鲁、豫、皖一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它的音乐形式是自由说唱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地方剧种。为了更好地丰富它的唱腔和板式,为角色服务,李老师在表演中注重借鉴姊妹艺术之长,发展创新。如:吸收民间号子和柳琴戏洋腔结合,用在《志群接鞭》一剧中;吸收京剧倒板、垛板、回龙、拖腔,用在《孟姜女与万喜良》、《唱徐州》、《小陈庄》等剧目中;吸收梆子戏的吞板,用在《艳阳天》、《王天保》、《断双钉》等剧目中;吸收扬剧四字垛板,用在《小陈庄》剧目中;吸收越剧的清板,用在《梁祝》、《小姑贤》、《李娃传》、《马前泼水》等等剧目中。仅倒板,他创作了多种唱法,为柳琴戏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板式。同时他借鉴京剧、美声的发声法,在数十个戏中作了大胆的尝试。
他认真学习借鉴各大剧种的表演程式动作、表演技巧和表演风格。如京、昆高雅的艺术风格,越剧细腻的表演手法,川剧高超的舞台技巧,豫剧激昂的表演氛围,他兼吸并蓄,消化运用于自己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演唱风格,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自从事文艺工作以来,他先后在200多个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担任男一号角色。从文戏到武戏,从小生到老生,他都出色地完成演出任务,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他不仅是一个演戏最多的演员,而且也是一个演出场次最多的演员,在1981年一年他就为观众演出达596场戏。
从上世纪60年代起,他共19次参加省、地市调演或汇演,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获得了“省级优秀演员奖”、“市级最佳演员奖”、“艺术家成果奖”及“优秀配角奖”、“表演奖”等等奖项。
他主演的《志群接鞭》、《红桃图》、《步步高》、《孟姜女与万喜良》等剧目,被编入《江苏戏剧志》,他演唱的唱腔被收录在《江苏音乐集成》中。
他演唱的柳琴戏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人民广播电台,徐州、枣庄及各市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的剧目有100多个。江苏省电台、徐州、邳州等广播电台对他专题采访、报道达10多次,并多次现场教唱,宣传弘扬柳琴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主演的《红桃图》、《灵堂花烛》、《解忧公主》先后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成戏曲电视剧向全国播放。他主演的《天若无情》由南京电影制片厂和徐州电视台合拍成电视剧,被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另还有他主演的《梅雨情》、《天之骄女》等剧目先后被徐州电视台、枣庄电视台拍成电视剧播放。

柳琴戏的丰碑 ——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二](作者:尚化启 屈绍金)

李兴亚获得的部分奖励证书

他演唱的柳琴戏,先后被中国唱片社、北京唱片社、中华唱片厂、齐鲁音像出版社制作13张唱片,公开发行;被中央民族音像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上海声像出版社、上海音像出版社及江苏、山东、黑龙江、福建等省音像出版社先后制作磁带36盒、光盘50碟,向全国发行。据此,他是出版发行唱片、磁带、光盘最多的演员。同时,他还是集编、导、演、唱于一身的全能演员。比如由他编剧或改编并主演的剧目《孟姜女和万喜良》、《千里寻儿》、《闹店房》、《抢婆婆》、《祝英台要嫁妆》等,在社会与网上都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