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6000年文明宣言  ——破译女娲伏羲轩辕圣道金剑密码 :连载之四(作者:杨永明)

中华6000年文明宣言  ——破译女娲伏羲轩辕圣道金剑密码 :连载之四(作者:杨永明)

《史记》黄帝载: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按照这个记载,伏羲、女娲应是兄妹。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结为夫妻繁衍人类的故事出自唐人李冗的《独异志》: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娶妇执扇,象其事也。”

亊实上,伏羲、女娲并非兄妹而是两个兄妹部落的首领,正由于他们非凡的创世力和充沛的生命力,使他们成了拥有不死灵魂的生命之神和文化之神。也正由于伏羲、女娲被尊奉为始祖神,所以,他们的交尾也就成了华夏儿女繁衍不息的象征,他们的《交尾图》也就遍布了华夏大地。

1959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代艺术馆展出《伏羲女娲像》。  此彩图上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大袖裙襦汉装,二人腰相连,共穿一条白裙,白裙角饰云头纹。男子居左,微髭,高髻,张左手执矩,右手执剪刀状物搭于女子肩部。女子居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左手执剪刀状物搭于男子肩部。男女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两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一,轮中已残损,漫漶不清,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日。两人尾下有月牙一,内画玉兔,周画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吐鲁番市博物馆也陈列着一幅古老而又奇特的人物画像:伏羲与女娲交尾像。画的上半部是两人的上半身。左边是女娲,高绾的发髻,细长的眉毛,端庄的脸上点缀着胭脂,眼中的神情显露出娴静;她左手搭住伏羲的左肩,右手执规高举头上,广袖裸至肘部,显出臂和手的丰润。右边是伏羲,头上绾着方巾,外面插着一支形似满弓、尾如麦穗的簪子,面与女娲相对,两道长眉中间点着一记朱砂,圆圆的脸庞上漾着祥和的韵味,平添了一种神的超然;他右手揽住女娲的右肩,左手执矩举在头上,用食指与女娲对指着。两人的脖子犹如蚕身,颀长的身躯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都穿着对襟镶边的花上衣,至腰际两体相连,合穿一件酷似现代流行的超短裙。裙裾之下,也就是画的下半部,是两道粗硕丰满、相互盘绕、互缠三匝的蛇身。

夏曾佑先生在《中国古代史》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 画面上没有人们常见的题跋和钤印,无从知道这般大气的作品出自于哪位方家的手笔。看它的线条,是常见的国画的工笔描法。看它的结构,写意与写实结合,实中有意,意中有实。伏羲与女娲的体交是那么自然和神圣,表情是那么庄严和空灵,他们所处的空间又是那么的博大和永恒,两人双肩上载着太阳,双尾下含着月亮;身后左右,宇宙茫茫,星汉闪闪,太阳和月亮各有一圈卫星相拱,浩瀚的星河分由各组七星线相连,太阳像一只大火球,娇小的月亮却漫画似的有着眼睛和口鼻,正在天真无邪地眨着眼睛……这一切,与其说是对神界的描摹,不如说是先人生命崇拜和文化蕴涵的写照。关于伏羲、女娲之身,是龙还是蛇,说法不一:《列子·黄帝篇》曰:“庖牺氏、女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有大圣之德。”《路史·后纪》曰:“伏羲龙身。”《太平御览》引《帝谱系》记载:“伏羲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他们所构画的伏羲之像,与流传至今的河南省淮阳县伏羲陵庙伏羲塑像、甘肃省伏羲庙伏羲像,大体相同。在汉代画像石中,“伏羲龙身”的形象反映的比较多,山东嘉祥武氏祠、南阳画像石中,不仅有人首蛇身的伏羲,而且还有手持规矩或云朵的伏羲、女娲交尾象。这是龙蛇图腾崇拜的真实写照。伏羲、女娲是传说中的中国华夏民族始祖神。书上记载他们原本的形象是:“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也就是龙的模样。正因为我们的始祖是神龙,龙在感召和凝聚着华夏儿女,因此我们中华儿女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那么,在女娲伏羲圣道剑上,二人是龙身还是蛇躯?我们用此五点证明:1.双足。2.叉尾。3.鳞甲。4.两角。5.三爪。这就是龙的基本特征。汉代学者王充对龙的描述是,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都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龙还能显能藏、能巨能细、能长能短。春分时飞升上天,秋分时潜伏于渊。《离骚》把龙进行了各种分类:有鳞的是蛟龙;无角的是螭龙,有角的是虬龙,商周战国的青铜器上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元朝以前,龙造型大都是三爪,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这样的龙在唐宋元的瓷瓶纹饰上可以见到。“叉尾、鱼鳞、两角、三爪”,女娲伏羲轩辕圣道剑告诉我们:一切说法必须以此为准,女娲伏羲是龙身不是蛇躯

中华6000年文明宣言  ——破译女娲伏羲轩辕圣道金剑密码 :连载之四(作者:杨永明)

据文献记载,从夏商周三代开始,经过秦汉一直到隋朝,历代帝王都在祭祀以伏羲为首的三皇五帝。五帝实际上是青帝(太昊伏羲氏)、赤帝(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白帝(少昊金天氏)、黑帝(颛顼高阳氏);到了唐、宋、辽、金各代,都“通祀三皇”,即伏羲、炎帝和黄帝。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了历代要祭三皇的制度,改为用盛大的国祭来祭祀伏羲。北京的阜成门内大街有个明朝建的历代帝王庙,在这里供奉的最高地位的帝王就是太昊伏羲,接下来才是炎帝和黄帝。清代继承了明代惯例,由国家出面祭祀伏羲。这说明历代都没有忘记我们的祖先,伏羲、女娲、炎、黄非神话人物,而是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的祖先。

 

(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