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要说“不灭汉字,中华必亡”(作者: 徐景洲)

鲁迅为何要说“不灭汉字,中华必亡”(作者: 徐景洲)

如果现在有人说“不灭汉字,中华必亡”,那一定被人视为胡说八道的痴人疯话。若是学者,也一定会被视为全民公敌,民族罪人。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已成为全民共识,皮之不附,毛之焉存?没有汉字,中华文化何存?没有中华文化,中国民族又何存焉?而且汉字的无比语言优越性以及强大的现代适用性已是世界普遍共识,特别是在电脑网络时代,汉字显示出无限潜力与巨大优势,已不可争议地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通用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就是主要由汉字创造与传承的,灭汉字,岂不是要灭中华文明?岂不是要灭中华?

显然,不灭汉字,中华不会亡,灭了汉字,中华才必亡。

然而,却就有人公然提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耸人听闻、震聋发聩的口号,而这个人,就是公认的中国文化革命旗手,现代文化巨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的鲁迅先生!

于是总会有人翻“不灭汉字,中华必亡”历史旧案当作热门话题,而不断翻出这个话题的用心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不理解而求释疑,一是以此作为攻击与否定鲁迅文化大师地位的工具,达到抹黑鲁迅的目的。

因此,厘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还真历史真相,历史与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就很有必要。

鲁迅先生在逝前不久的《答救亡情报访员》一文中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具体理由是:“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显然,他是从民族解放、人民解放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在他看来,汉字自古以来,就为少数统治阶级所专用,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成了任人奴役的文盲。而又由于汉字难写,写记,难用,难以普及,因而成为阻碍民族发展的最大拦路虎。而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屡遭外侵,特别是当时又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几乎就要亡国灭种了,中国人民再不用觉悟,再不跟上世界文明步伐,尽快清除汉字学习的障碍,让广大人民脱盲,民族灭亡真的已不可避免。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与现实基础上,鲁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民族自救的方案与方向。显然,无论是其出发点,还是其方向,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很有胆魄的,而在当时,也是能够引起人们深刻思考的:如何迅速实现文化救国!

在这之前,鲁迅也已多次提出过如此见解,如1934年8月,鲁迅在《汉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写道:“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他为文字改革提出的方向就是同其他民族一样,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其实,在这一时期,有此共识的,远不止鲁迅一人,可以说,一大批文化革命的先锋人物都有过类似的观点。在1935年12月,鲁迅与蔡元培、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688人联名发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的宣言,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方块的汉字难认、难写、难学……。所以中国民众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文字。”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提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是有其特定的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的。

而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是,汉字被公认为世界语言中最为难学的文字,不说封建社会时期了,就是在所谓的黄金十年,文化大现师倍出的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率就高达95%以上。也就是说,几亿人口的大国,绝大多数是文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温饱解决不了,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汉字,成了少数统治阶层奴奴役与愚弄民众的工具。而此时,西方列强文明高速发展,其强大的源动力就是文化的普及,相形之下,如果任其下去,优胜劣汰,中华灭亡,并非不可能,鲁迅的话也并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与辩证的看,鲁迅的提法是深刻的,颇富思想价值的。

鲁迅为何要说“不灭汉字,中华必亡”(作者: 徐景洲)

可以说,正是由于鲁迅的矫往过正式的激进言辞的提出,才促进了国民的猛醒,而最能理解鲁迅,并且为挽救中华灭盲,也即免除鲁迅之忧的,便是新中国建立后,大张旗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扫盲,短短几年之间,就让全国绝大多数人脱盲,创造了人类文明史的奇迹,同时也化解了鲁迅之忧。想来鲁迅九泉之下,也当欣慰于此。也正因为如此,一代伟人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未竞的理想与事业,他亲自完成了:汉字不灭,中华崛起。这与鲁迅的“汉字不灭,中华必灭”对历史社会的认知是一致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区别只是一个破,一个立,都是伟大的事业。试想,如果全国一直处在90%以上的人民都是文盲的状态,在西方列强环伺的险恶国际形势下,中国不会四分五裂,任人分割吗?国将不国,中华又何在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且是具有先见的。

即使在建国后,也有人主张废除汉字,因为汉字的繁体的确太难学,严重阻碍了文化与生产力的发展。于是集纳广议,则从简体汉字的文字改革入手,又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汉语拼音,这就很好解决了汉字难学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鲁迅当年提出“不灭汉字,中华必亡”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的自身的局限性的,在那个外患日重,专制暴政黑暗无期的的特殊历史时期,一切的文字改革都是徒劳的,他在看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提出如此过激的看法,以此唤醒人民的觉悟,推动民族的解放,这样的历史局限性也还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的。由此而观,更不必苛责鲁迅,反而应该更加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