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邳州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新考(作者: 张士伦)

清代邳州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新考(作者: 张士伦)
1986年,邳州成立了民间文学普查领导小组,我被任命为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当时,我在广播电视局任职,工作虽然很忙,因我热爱民间文学还是尽量抽出时间积极参予这项工作。在普查中,我对流行在邳州的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一书,很有兴趣,便把我先后收集到的9个版本,进行梳理,对照、校正成一本较为满意的书稿。一次在宿羊山镇辛家村找老农座谈,收集嘉庆年间中进士的陈略材料时,一位老农对我讲,陈略进士还写出了一部长篇诗歌《胡打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胡打算》的作者。在宿羊山的苏口子,又有人对我说《胡打算》的作者,是他们村的一位盲艺人苏瞎子所作。《胡打算》一书的作者,是陈略还是苏瞎子并不重要,因为它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文学。从我收集到的9个版本来看,它是在流传中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后来我写了一篇《胡打算一书浅谈》,文章发表后,在邳州及外地引起一些争论。
随着对《胡打算》一书的深入研究,对《胡打算》一书的认识有了更新的理解。现把我研究《胡打算》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写出来,以便和热爱《胡打算》一书的同仁商榷。
清代邳州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新考(作者: 张士伦)
《胡打算》一书概论
《胡打算》是一部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一书,以七字韵的形式写成,读起来郎郎上口,能说能唱。这部长篇民歌,只所以说它长,它共有844行,5908个字,在民歌中,达到这么多行,这么多字,可谓长矣。它的内容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具有一定典型化与性格化的特点,并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通篇以胡氏女人从一个鸡蛋联想,做着发家的美梦,所以说,我给它的定调,是一部长篇叙事民歌。
《胡打算》一书是民间文学。我们知道,民间文学的特点就是自发性、集体性、匿名性、口传性、变动性等特点。《胡打算》一书都具备了这五性。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加工和修改的,由口头加工又由文人从书面加工和修改后,再回到口头口到书面,经过反复而成。可以这么说,《胡打算》这部书,最初不是集体创作的,是有人创作出的原作,这部原作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传播出,一些人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加工,便成了集体创作的结晶。既是集体列作,它便是民间文学。
《胡打算》一书的内容。《胡打算》书中的内容和明代江盈科编的《雪涛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极其相似。故事讲的是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需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一年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犊,犊复生犊,三年可得二十五牛。犊所生者,又复生犊,三年可得百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矣……。到后来,蛋打鸡飞。《胡打算》讲的是一位胡氏女,偶得一幼鸡,也是鸡生蛋,蛋生鸡,卖鸡买牛,治地,盘窑,开店,形成了当时首富,到后来也是蛋打鸡飞。
《胡打算》一书作者。在《胡打算》一书浅谈中,我普提到作者可能是陈略或苏瞎子。这次新考,我把《胡打算》定为民间文学,作者是谁就不重要了。即使原作是陈略或苏瞎子,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流传,它已是一本集体创作的作品了。
《胡打算》一书的成书年代。《胡打算》一书的成书年代,在邳州市志中没有记载,推算它的创作年代,只能从书中提到的人物进行分析。书中有“陈略进士来点主”之句。邳州志记载:陈略,字经久,父作新,乾隆年间中进士,早卒,略6岁。陈作新碑文记载:“居讳作新,字尹东行四徐州邳人,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卒于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从陈作新病逝时陈略六岁推算,陈略应生于乾隆十九年(1755年)“大总清的许爱棠”“写贴又请花赛言”、“外柜请的陈元凤”,“代职还有董士奎”、“能说会讲张维扬”。我们从这六个人任职年代看,陈略、乾隆六十年中进士,陈元凤、嘉庆六年的拔贡,张维扬嘉庆三年副贡,花赛言嘉庆六年的岁贡,董士奎乾隆五十九年的武举。这5个人中,有董士奎和陈略是乾隆末年任职,陈元凤、张维扬、花赛言是嘉庆初任职。从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到嘉庆六年(1802年)只有七年时间差。从书中人物推断,《胡打算》一书应该是一清嘉庆六年之后的作品。但可以肯定不是乾隆五十九年以前的作品,因为这段时间以前的官场人物一个都没提到。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书中提到了许爱棠,他是光绪十一年(1886年)的恩贡。这就有个问题,从董士奎任职乾隆五十九年到光绪十一年,相差91年,不可能这相差91年的人物走到一起,这91年里,邳州考取的进士举人、拔贡、副贡、恩贡、岁贡、优贡达92人均未提到,怎么单单提到许爱棠呢?其实很好理解,因是民间文学,在社会流传时,后人加上的。
清代邳州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新考(作者: 张士伦)
《胡打算》为中国长篇叙事民歌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的长篇叙事民歌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品种。叙事民歌中,据我所知有爱情、歌颂英雄、抗争、斗智等几个品种:东汉末年我国发现的长篇叙事民歌:《孔雀东南飞》爱情诗中描写了兰芝、仲卿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而殉情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著名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辞》(歌颂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民歌中“万里赴戊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经过普查和挖掘,相继发现了,汉族中的民歌《五姑娘》(吴歌)、《沈七哥》、《双合莲》、《郭丁香》等,这几部均是写的爱情民歌。彝族有《阿诗玛》(爱情)、苗族有《哈梅》(爱情)、壮族《刘三姐》(斗智)、傣族有《娥并与桑洛》(爱情)、《面桂花》(爱情)、布依族有《抢摩山》(爱情)、蒙古族有《嘎达梅林》(反抗)。这些长篇叙事民歌,只是从一两个人物的悲欢离合中加以叙述。邳州的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虽写的是一个胡氏女,但涉到之广,内容之多,实属罕见。它的出现,为我国的长篇叙事民歌增加了新的品种。《胡打算》一书不亚于苏州的《五姑娘》(吴歌),应该引起民间文学界的高度重视。
《胡打算》的实用价值
《胡打算》如果成书在清嘉庆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时间,它成书之早,流传之广,影响之大,邳州人是最有体会的。解放前苏北、鲁南私塾先生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有三本书;一本是《三字经》,一本是《千字文》,第三本就是《胡打算》。新中国建国前后,一些唱渔鼓的,唱琴书的,在说主书之前,总会来一段《胡打算》作为开场白。它流传的地区除了徐州四周几个县外,在鲁南的苍山县,笔者上个世纪的71年,曾在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找到一本《胡打算》。如今,你在地摊书中,仍能买到各种版本的《胡打算》。这么一本小册子,人民为什么常听不厌,常看不烦,常传不断呢。我分析有三个原因。
(一)文字上的实用性。《胡打算》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从农民的衣食住行、作物布局、收割打种、吃喝玩乐、鸟兽鱼虫、房屋结构、内容摆设、花园布景、蔬菜栽培、牲畜饲养、农用家具、婚丧、嫁娶、送往迎来、官场仕途、人事应酬、亲友交际、人姓地名等都涉及到了。它的不重复字达1500多个。我们知道,旧社会贫苦的农民及一些中小地主叫孩子读书,不纯粹为入仕坐官(即使为了坐官也是极少数)。孩子上学读几年书,能认个地契文约,写个书信往来,春联喜对,红白事记个喜丧簿子,菜单及花名册,这就足够了。《胡打算》一书,满足了这种要求。从字面上看,农具、工匠用具的冷字,难字都有了。如铁匠用的“锛凿斧锯”、“铁统钢锉”农作物的“黍子稷子和稻糁”农用家具“拿着簸箕把糠簸”农具“铁杈扒耙和锄杆”、“犁铧头并耕子”。这些字,笔画多,难写,读通了《论语》不见得会写这些字,可见《胡打算》的实用文字价值有多大。故此,农村有“学会念胡文,万事不求人”之说。
(2)生产上的指导性。富裕的生活,美好的前景,不是一步登天的奢望,而是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打开《胡打算》就看到了胡氏女是怎么生活的,她卖了鸡,买了猪,买了猪便做豆腐“渣浆喂猪多长肉,豆腐赚钱人吃穿”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胡氏对生活的巧安排,她很会摸清行情,运用有利的地理环境做生意,大运河从邳州境内穿过,每天船来帆往络绎不绝,她看到了这一有利环境,便“买头草驴推面磨,粮船上来赚大钱。”在农作物种植上,她很会摆布:“高地栽上果木树,白扬榆树列两边”、“簸箕柳条压几亩”、“莴苣瓠子栽一园”、“闲地又把苘蔴种,搓线纳底使用宽”、“种上荞麦防歉年。”胡氏在房屋建造花园整治,家禽家畜饲养都作了巧安排。她既务农又务工,广开生财之道。难能可贵的是她生活富裕了,吃穿不愁了,仍不失劳动人民本色。“闲来才做针和线”。这种穷不馁、富不屠,敢于发家致富,敢做敢为的女强人,不是我们生活的楷模,做人的榜样吗?所以我们说学会《胡打算》,世上无穷汉。
(3)生活上的前瞻性。人们的梦想就是把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但好日子不是光有梦想就能实现。实现梦想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个脚踏实地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实地考察,要有预见也就是要有前瞻性。胡氏女从一个鸡蛋发家,她每走一步,都不是忙目的操作,而是因地制宜,先予测,然后再实施。她到集镇上去卖一头骡子,赶了十几个集,就是不出手,她知道合沟窦家是当地最大财主,买东西从不讲价,虽然她的骡子“张王李赵都要买,不如窦家肯出钱”,最后以一个满意的价卖给了窦家。一个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想进一步积累财富,光靠土地不行,必须工、商一起上。但她从工、从商又不是忙目的上项目,砖瓦生意是卖土的生意,只赚不赔,她便“先请窑匠把窑盘,一气盘了七八座,柴草烧窑烟冲天。”家中有了谷物,人们又喜欢喝酒便“踩曲串酒不须言”。“布店也要紧相连”、“开座盐店也赚钱”。她的工商业一齐上,都是民用民需的东西,生产出来的产品好卖,买进的商品好出手,可见这位胡氏女做事有前瞻性,精明强干,出手不凡。
清代邳州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新考(作者: 张士伦)
《胡打算》的审美观
《胡打算》一书,是用乡音昵语写成的,有的人认为《胡打算》读起来亲切,并能郎郎上口,容易被人接受这才使它常传不衰。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一部文学作品(当然包括民间文学),不在于它多么俗、多么顺、多么上口,这不是被人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我们从《胡打算》一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观来分析。才能找出它常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①民俗民风大写照,民俗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民间文学始终附着于民俗母体而存在的,民俗,涵盖古今漫长的岁月,民俗自身就有着巨大的传承力量。了解民间文学顺带也认识了它的民俗问题,读懂了一个地区的学民间文学,也起到了入境知俗的作用。
邳州,地处鲁南、苏北的交界之地,邳州人的性格有江南文化的侵袭,也有鲁南文化的渗透,故此邳州的风士人情,民俗民风有着双层的成份。邳州特殊地域环境,演绎着特殊的民俗民风。我们打开《胡打算》一书,就能看到一幅优美的邳州民俗画卷。《胡打算》书中的人,是邳州人,《胡打算》中的事,是邳州人做的;《胡打算》中人的生活,是邳州人生活的写照,这种人,这种事,这种生活,邳州独有,路过这村,难找这个店。
我们先从邳州农民打扮来看:旧社会的邳州农民,赶集上店,上衣不扣,以一条布带束腰,布带上掖一条白毛巾,(俗称手伏子),走起路来毛巾在腚后晃来晃去。《胡打算》中的“白绫手伏打腚尖”,就是对这种打扮的描写。
旧社会的邳州农民男性,以吸旱烟为主。古有男无烟不雄之说。在当时邳州有男的不吸烟,就不是男人之说。邳州结过婚的男人出门在外,不看你穿的好坏,首先看你装烟的荷包(俗称烟袋)。烟荷包上必须由女人绣上花。从烟袋上看出女主人(妻子)的巧与拙。我们从《胡打算》中得茂的烟袋上看:“烟袋置的十样景,金嘴银头打翠兰,乌木杆子三尺五,绣花荷包系中间,青丝绦子黄丝穗,金丝装在包里边。”1978年,我在宿羊山采风时,几位老太太听我念到这几句时,她们都说:这个烟袋跟俺当家的年轻时用的烟袋一样。
当时邳州农民做饭,烧锅用风箱,舀水用葫芦开出的水瓢,书中有这么两句:“风箱烧锅省又快,水瓢舀水似团船”。简单的两句勾画出了邳州农民生活的小景。
在穿着上,旧社会邳州结过婚的小媳妇,脚穿绣花鞋,腿缠绿丝带,尖尖的金莲,走起路来如风摆杨柳。我们从胡氏的穿着上看:“织绵裹腿绑一对,鸳鸯丝带紧紧缠,白绫裹腿无跳丝,红缎花鞋窄又尖。”一个地道的邳州农村少妇的腿与脚,跃然纸上,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都体现在当地的民俗民风之中。这种民俗民风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胡打算》中得到了证明。
在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待客应酬,《胡打算》处处展示了邳州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②农家生活大拼盘,生产与生活产生了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又浸透了生产与生活。邳州人看了《胡打算》,就能知道《胡打算》是邳州人写的。因《胡打算》中人、生活、做事无不体现了邳州人的行与动。我们从邳州人的生产、生活吃食中,看《胡打算》一书中是如何体现的。
从生产中看邳州人民的生活。旧社会的邳州农民,装东西的工具大多数是用一种丛生的腊条和簸箕柳条编织而成,背东西的篮子,拾粪的粪箕,出嫁用的针筐子,装饭用的饭篓子,簸东西的簸箕等等。这些用具的原材料,均来源于柔性十足的腊条和簸箕柳两种丛生树中索取。胡氏女在安排田原种植上“簸箕柳条压几亩”、“栽上腊条好编篮”。人们生活要用绳子,但绳子的原料是苘和麻,她便“闲地又把苘麻种”,这种生产安排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食品中看邳州人民的吃食。邳州人是以煎饼为主食的生活习俗,胡氏女便“要烙煎饼买鏊子”、“饼鏊打饼薄又圆”。人们生活好了,走亲访友,逢年过节,便会买一些点心。《胡打算》中一些点心如今仍是邳州人民喜爱的食品“翻切寸金月饼圆”、“大小金果味儿全”、“门冬条酥十样景”、“馓子馒头与蒸卷”。食品的传承反映了生活的传承,生活的传承,为民间文学增添了内容。
③地域文化大展现。各地的习俗,展现了各地的文化。《胡打算》一书,以卖一头骡子,先把邳州地域作了交待。当时的邳州豁区,比现在要大。《胡打算》一文中提到31个较有名的村镇:“纪家集子新城街,不如旧州和土山”、“三月十九炮车会”、“高作皂河都走到”、“哄动官湖与窑湾”,利用卖骡子,先划出了邳州的区域图。从胡氏女的绣花鞋和得茂的荷包烟袋,展现了邳州的民间剪纸与刺绣。《胡打算》文章中,还提到当时邳州八景及当时不同风格的画家:吴义的牡丹,花寒的书法,邓林的花鸟,周浮光的山水。这些都是邳州的文化,邳州的文化底韵,使邳州的文化在《胡打算》中来一个大展现。
清代邳州长篇叙事民歌《胡打算》新考(作者: 张士伦)
《胡打算》一书中的不足之处
《胡打算》一书出于封建时代的作品,在流传中,也可能经一些文人之手加以修改。所以,我在对它考证和评价之时,不得不指出它的不足之处。
①歌颂了封建王朝,宣扬了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文章一开始便写道:“大清一统锦江山,君明臣良万民安。饱食暖衣家家富,敦诗说理个个贤”。我们知道,在封建制度专横的统治下,那时的天下,是统治阶级的天堂,是劳苦大众的地狱,根本不存在“饱食暖衣家家富”,更谈不上“君明臣良万民安”。我分析这段是一些御用文人加上的,胡氏女对生活巧安排,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家致富。被安上“痴心妄想实枉然”的罪名。这就宣扬了,穷富是由先天造成来的,好生活再努力也达不到的宿命论。
②此书出于邳州,说的是邳州话,讲的是邳州人的事,但其中加上了一些南方的东西,在文章中起到了不真实的感觉。例如胡氏女在安排果园栽植果树时,连生长在亚热带的龙眼、荔枝橘子、枇杷都种上了。这些水果在苏北是不能生长的。
③胡氏原是一位穷困潦倒的女妇,在待人接物,家中布局,都是按官宦人家的标准来安排,这与胡氏的身份不符。
④文章的开始和结束,加入了一些低级的语句,有损胡氏的形象。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2条)

  • 王广秀
    王广秀 2020-09-11 04:45

    我喜欢这本长篇叙事民歌!为张仕伦老师点赞!

  • 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 2020-09-10 19:19

    为张士伦老师笔耕不辍,永不服老的精神大赞,更为这篇新考文章点赞赞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