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11年前,南京云锦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的织造技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最为靓丽的名片。

清代时,南京云锦制造业达到了巅峰状态,当时南京的纺织机器超过了一万台,比苏州、杭州织机的总和还多,而且除供应清朝皇帝和贵族所需之外,还远销海内外。如今,南京的地名或地标建筑中,不少因云锦而得名,如“绒庄街”“颜料坊”“踹布坊”等。

今天,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的“云锦天衣”展厅中就陈列着一块元宝形的石头,向来往的观众讲述着关于云锦制造业,一个早已消失的行业——踹布业的兴衰过往。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千金石压出华彩云锦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mp3来自方志江苏10:53
简话踹行

踹行也被称为踹坊、踏布坊、踹布坊和踹布房,是进行棉布整理加工的作坊。“踹”是织布染布的一道工序。把染好颜色的棉布卷在轴上,下铺光滑石板,上压重达百斤甚至千斤的凹形巨石,由踹匠足踏巨石两端往来运转,使布质变的紧薄而有光滑,着色更好,通过这道工序加工出来的布,不仅穿着更舒适,而且能够有效避免布料缩水的情况。踹布这种工作劳动强度很大,需要工人成年累月踩着几百斤乃至上千斤重的踹石,并且即使在大冬天,踹行工人也必须赤着双足。而这种凹形巨石因为形似元宝,也被称为元宝石。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江宁织造博物馆陈列的踹布石

元宝石是古代用于碾整布匹的特有工具。布匹在染坊洗染后往往会缩水起皱,踹布石的功能,就是为了提高布匹的着色力,平整布面,恢复布匹的长度与宽度,增加布匹的光泽度和韧性。踹布工人(亦称踹匠)用木轴将染好的布匹卷起,平放在凹形的承石上,以踹布石压住布轴,赤脚立于踹布石两翼,双手扶住石头上方平行摆放的木杆,双脚不断踩动,反复碾压布轴,从而达到平整、砑光的目的。

《御题棉花图》局部

清乾隆三十年(1765)《御题棉花图》中即绘有这样的踹布情景。大约成书于同一时期的《木棉谱》也对踹布工艺有专门记述。被欧洲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碾石(踹布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之所以最好要选取“性冷质腻”的石头,正如宋应星所说,是因为这种石头即使反复碾压摩擦,石温也不会明显升高,故而有利于布匹的紧致。清代时,踹布行业已经发展得极为完善,范铜所撰的《布经》记载,技艺精深的踹匠往往掌握多种踹法,如“夹背踹”“抽套踹”“提削踹”“擦皮踹”等等,一方笨重的石头上,竟能衍生出这么多的花样,犹如武林神技,读之令人咋舌。

载有踹布工艺的《木棉谱》书影

老手艺的故事

踹布行业曾是清代南京织染业中的“朝阳产业”。民国《中外经济周刊》曾记载,清朝时,南京有一家“公和坊”,专营踹布,几乎垄断了全城的踹布业。全城的踹布石,都附名于公和坊,官方的踹布徭役,也都由公和坊负责承担摊派。踹布石不得自由买卖,每一块踹布石,都需要申请到官方专门执照才可以投入使用。而执照数量有严格限额,即使石有破裂,也只能由执照持有者按执照石数重新购买新石,同时必须将旧石销毁。持有踹布石执照者,本人并不一定掌握踹布技艺,他们往往将申领执照视为一种投资,购得“踹石权”,转而将踹布石租给踹工,所得的租息极为优厚。《中外经济周刊》评价,踹布业“在昔为最佳之产业。”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老照片记录的踹布场景

至清朝初中期,踹布行业虽然兴盛,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首先起源于踹坊主和踹匠,之后就开始形成社会矛盾。主要原因就是工钱的问题。踹布这种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但工人所得的工钱却寥寥无几。踹匠为争取权益,常采用集体罢工的方式进行对抗,或者相互联络集体提价,更有甚者甚至采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威胁踹坊主。不仅如此,踹匠在社会中的地位很低,他们倍受歧视,生活极其艰难。在这种种条件下,这些踹匠就开始了比较大规模的反抗。他们聚众闹事,广发传单;相互联络,结盟拜把;建议建立踹匠会馆等。这种种行为不仅让踹布坊和官府头疼,也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他们使用建围墙等方式把自己的居住区域和踹布匠的生活区域分隔开来。这种反抗虽但没有让情况好转,甚至导致了更严重的镇压。从康熙、雍正到乾隆三朝,为此事有“勒石永禁”的碑文八通,并且还有朱批御旨两通。对带领生事的头目采取重至“驱逐出境”的惩罚。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城市印记

曾经如此兴旺的一个产业,当下是否在南京这座城市中还留有印记?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诏令天下,从全国各地调集手工业匠人4万余户约20万人赴京城(今南京)服役,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他将这些匠户安置在城南一带,按不同行业分别集中于若干个坊厢,使“百工各有区肆”。当时各类坊厢“百七十有六类”,后世称之为“金陵十八坊”。在这片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开发区”,匠人们按行业分类而居,以职业称其聚居地为某作坊,如铜作坊、银作坊、皮作坊、木匠坊、鞍辔坊、颜料坊等。而“踹布坊”,就是“金陵十八坊”之一。踹布坊的规模有多大?民国十八年(1929),《首都市政公报》曾发布过首都街巷居民人口报告。数据显示,踹布坊当时有43户,222口人。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发行的《第一版南京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踹布坊”的地名,它位于绒庄街和评事街之间,是一条前后各呈“L”形的折弯小巷。这样一条小巷,曾聚居着二百多人。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踹布坊27号    我在现场拍照片摄

绫庄巷是明清时南京帽绫行手工业者聚居地,与之垂直的南北向绒庄街是生产绒缎的栈房集中地,绒业、绫业与踹布业同为明清时期南京织染业的分支,在产业链上互有关联,这大概也是绫庄巷、绒庄街和踹布坊位置上毗邻的原因。穿过绫庄巷,就是绒庄街了。清同治十三年(1874),北京“正源绸缎估衣庄”在这条街上开设了分号“正源兴记绸缎庄”,后改为“中兴源缎号”。鼎盛时期,“中兴源”有织机500余台,织造的库缎、库锦、妆花等云锦产品行销海内外,民国时很多政府要员都常来中兴源购买云锦织物。上世纪四十年代,云锦业衰落,众多云锦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南京城中,只有中兴源丝织厂仍然保留4台织机坚持生产云锦。正是这四台织机,存下了云锦织造技艺的血脉,为云锦日后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南京云锦博物馆

织染业曾是南京城的支柱产业。鼎盛时期,这座城市有三十万人以此为生,染坊、踹坊、绸缎庄、机房遍布古城。颜料坊、踹布坊等不仅仅是一条条小巷,更是南京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

历史上,虽然踹布这个行业存在时间很短暂,先流行在江南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乾隆初年流传至北京,在道光初年被海外传进的手工拉幅机所代替。但是现在在江南地区还普遍留有踹行的遗迹,等着人们去探索,去发现。

千斤石压出华彩云锦 | 江苏传统手工艺:踹布(作者: 陈奕通)

作者简介:

江苏邳州人,现就职于南京市博物总馆江宁织造博物馆。

(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